安如泰山的成語故事

拼音ān rú tài shān
基本解釋安:安穩;泰山:我國著名的高山;在山東省。像泰山一樣穩固;形容事物十分穩固;不可動搖。
出處西漢 枚乘《上書諫吳王》:“變所欲為,易如反掌,安于泰山?!?/p>
關國是當時諸侯中的大國,吳王劉濞(bi)野心很大,對中央政權心懷怨望,暗中圖謀叛亂。漢景帝任用富有才能的政治家晁錯為御史大夫,晁錯主張削減各諸侯國的領地,加強中央的權力和威信,鞏固國家的統一。劉濞看到一些諸侯王紛紛被削減了領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難免,于是聯絡楚、趙、膠西、膠東等國的諸侯王陰謀策劃叛亂。 枚乘清醒地看到劉濞陰謀反叛的禍害,寫了《上書諫吳王》對劉濞進行勸諫。在諫書中,他說:“您要是能夠聽取忠臣的話,一切禍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樣去做,那是比疊雞蛋還要危險,比上天還要艱難的;不過,如果能盡快改變原來的主意,這比翻一下手掌還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還穩固?!?/p> 但劉濞執迷不悟,加緊進行陰謀活動。于是,枚乘只得離開吳國,到梁孝王劉武府中做了賓客。公元前154年,劉濞聯絡楚、趙、膠西、膠東等諸侯王,以“清君側、殺晁錯”為名,起兵叛亂。歷史上稱“吳楚七國之亂”。 漢景帝聽信讒言,殺了晁錯,向諸侯王們表示歉意。這時,枚乘又寫了《上書重諫吳王》,勸劉濞罷兵。劉濞還是不肯回頭。不久,漢朝大將周亞夫率領軍隊打敗了吳楚叛軍。楚王劉戊自殺,吳王劉濞逃到東越被殺,其余五個王也落得自殺或被殺。這場叛亂只有三個月就徹底失敗了。七國之亂平定之后,枚乘因寫了《上書諫吳王》,具有遠見卓知而名聲大振。 后來漢武帝即位,派人征召他進京做官,可惜他還沒到京城,死于途中。
安如泰山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安如泰山)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堅強不屈 | 荀況《荀子 法行》:“堅剛而不屈,義也?!?/td> |
超俗絕世 | 漢·趙壹《非草書》:“夫杜崔張之,皆有超俗絕世之才,博學余暇游手于斯。” |
彬彬有禮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83回:“喚出他兩個兒子,兄先弟后,彬彬有禮?!?/td> |
望風撲影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51回:“蔣平道:‘知道五弟向何方而去?不是望風撲影么?’” |
不分青紅皂白 | 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三六:“文采覺得這末不分青紅皂白就不大好?!?/td> |
源源不斷 | 《孟子 萬章上》:“欲常常而見之,故源源而來?!?/td> |
夫唱婦隨 | 《關尹子 三極》:“天下之理,夫者唱,婦者隨?!?/td> |
壽元無量 | 元·吳昌齡《東坡夢》第四折:“爇龍涎一炷透蒼穹,祝吾生壽元無量?!?/td> |
不得而知 | 唐 韓愈《爭臣論》:“故雖諫且議,使人不得而知焉?!?/td> |
自食其果 | 茅盾《〈呼蘭河傳〉序》:“除了因為愚昧保守而自食其果,這些人物的的生活原也悠然自得其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