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成語故事

拼音qìng fù bù sǐ,lǔ nàn wèi yǐ
基本解釋不殺掉慶父,魯國的災難不會停止。比喻不清除制造內亂的罪魁禍首,就得不到安寧。
出處先秦 左丘明《左傳 閔公元年》:“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典故
公元前662年,魯莊公死去。在莊公同母弟弟公子友的支持下,公子般當了國君。莊公的異母弟弟慶父,是個貪婪殘暴、權欲熏心的人,企圖自己成為國君,公子般即位不到兩個月,便被他派人殺死。支持公子般的公子友逃往陳國。慶父派人殺死公子般后,另立閡公當國君。由于他制造內亂,激起了魯國百姓極大的憤慨。但慶父我行我素,繼續制造內亂,企圖混水摸魚,以致把魯國鬧得不太平。齊桓公便派大夫仲孫湫到魯國去了解情況。不久,仲孫湫把了解到的魯國情況向齊桓公作了報告,并下結論說:“如果不除去慶父,魯國的災難是不會終止的!”事實果然如此。過了一年,慶父又殺死了魯閡公。兩年之內,魯國兩個國君被殺,使魯國的局勢陷人了嚴重的混亂之中,百姓們對慶父恨之入骨。慶父見在魯國實在無法再呆下去了,便逃往莒國。魯僖公繼位后,知道慶父這個人繼續存在,對魯國是個嚴重的威脅,便請求莒國把慶父送回魯國。慶父自知罪孽深重,回到魯國沒有好下場,便在途中自殺了。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祖功宗德 | 《孔子家語 廟制》:“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謂之祖宗者,其廟皆不毀。” |
痛痛快快 | 清·劉鶚《老殘游記續集遺稿》第一回:“依我看來,泰山是五岳之一,既然來到此地,索興痛痛快快的逛一下子。” |
舉重若輕 | 清 趙翼《甌北詩話》:“坡詩不尚雄杰一派,其絕人處,在乎議論英爽,筆鋒精銳,舉重若輕,讀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 |
趕盡殺絕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黃天祿上馬,提槍出營,見余化曰:‘匹夫趕盡殺絕,但不知你可有造化受其功祿!’” |
風流才子 | 唐 元稹《鶯鶯傳》:“清潤潘郎玉不如,中庭蕙草雪消初。風流才子多春思,腸斷蕭娘一紙書。” |
投石問路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12回:“此名為‘投石問路’。下面或是有溝,或是有水,就是落在實地,再沒有聽不出來的。” |
惹事生非 | 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 宋四公大鬧禁魂張》:“如今再說一個富家,安分守己,并不惹事生非。” |
冠絕一時 | 《晉書·劉聰載記》:“十王習擊刺,猿臂善射,彎弓三百斤,膂力驍捷,冠絕一時。” |
偃旗息鼓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趙云傳》:“成都既定,以云為翊軍將軍。”裴松之注引《趙云別傳》:“云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云有伏兵,引去。” |
夷為平地 | 孫犁《我的綠色書》:“為了方便,把假山、小河,夷為平地,抹上洋灰,使它寸草不生,成了停車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