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同日而語的成語故事

拼音bù kě tóng rì ér yǔ
基本解釋不能放在同一時間談論。形容不能相提并論,不能相比。
出處西漢 劉向《戰國策 趙策二》:“夫破人之與破于人也,豈可同日而言之哉?”
不可同日而語的典故
戰國中后期,各諸侯國之間戰爭不斷,從而出現了,“合縱”和“連橫”的政治活動。弱國聯合進攻強國,稱為“合縱”,隨從強國去進攻其他弱國,稱為“連橫”。當時有個縱橫家,名叫蘇秦。他先到秦國游說秦惠王,結果沒有成功。于是,他又到趙國游說。趙國的相國不喜歡蘇秦,他又沒有成功。后來到燕國,才得到一些資助。接著,他第二次來到趙國,這一回,趙國的國君趙肅侯親自接待了他。
他向趙肅侯分析了趙國和各國的關系:“如果趙國與齊、秦兩國為敵,那么百姓就得不到安寧;如果依靠齊國去攻打秦國,百姓還是得不到安寧。現在,如果大王和秦國和好,那么秦國一定要利用這種優勢去削弱韓國和魏國;如果和齊國友好,那么齊國也一定會利用這種優勢去削弱楚國和魏國。魏、韓兩個弱了,就要割地,也會使楚國削弱。這樣,大王就會孤立無援?!?/p>
趙肅侯年紀比較輕,見蘇秦說得頭頭是道,不住地點頭稱是。接著,蘇秦又分析了趙國的實力和面臨的形勢:“其實,山東境內所建立的國家,沒有一個比趙國強大的。趙國的疆土縱橫兩千里,軍隊幾十萬人,戰車千輛,戰馬萬匹,糧食可支用好幾年。西、南、東三面有山有水,北面有弱小的燕國,也不值得害怕?,F在各國中秦國最忌恨趙國,但為什么它又不敢來攻打趙國呢?原來是它害怕韓、魏兩國在后邊暗算它。既然如此,韓、魏可算是趙國南邊的屏障了。但秦國要是攻打韓、魏兩國,那倒是很方便的,它們必然會向秦國屈服。如果秦國解除了韓、魏暗算的顧慮,那么戰禍必然會降臨到趙國。這也是我替大王憂慮的原因?!?/p>
趙肅侯聽到這里,心里非常害怕,急著問蘇秦應該怎么辦。于是蘇秦說道:“我私下考察過天下的地圖,發現各諸侯國的土地合起來五倍于秦國,估計各諸侯國的士兵數量十倍于秦國,如果六國結成一個整體,同心協力向西攻打秦國,就一定能打敗它。如今反而向西侍奉秦國,向秦國稱臣。打敗別人和被別人打敗,讓別人向自己稱臣和自己向別人稱臣,怎么可以放在同一時間里來談論呢?”
接著,蘇秦又講了一些如何具體搞合縱的方法和策略。趙肅侯聽完說:“我還年輕,即位時間又短,不曾聽到過使國家長治久安的策略。如今您有意使天下得以生存,各諸侯國得以安寧,我愿意誠懇地傾國相從?!?/p>
于是,趙肅侯給了蘇秦許多賞賜,用來讓他游說各諸侯國加入合縱聯盟。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不可同日而語)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元·許名奎《忍經》:“堯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td> |
居重馭輕 | 宋·俞文豹《吹劍錄外集》:“故自三代、秦、漢迄我朝,皆以兵得天下,人主皆親歷行陣,習知武事,知居重馭輕之勢。” |
南轅北轍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魏策》:“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 |
生龍活虎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95卷:“只見得他如生龍活虎相似,更把捉不得。” |
氣充志驕 | 西漢·劉安《淮南子·人間訓》:“遂合諸侯于嘉陵,氣充志驕,淫侈無度?!?/td> |
河魚腹疾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二年》:“河魚腹疾,奈何?” |
楊柳依依 | |
玩世不恭 | 明 李開先《雪蓑道人傳》:“醉后高歌起舞,更有風韻,只是玩世不恭,人難親近耳。” |
同室操戈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鄭玄傳》:“康成入我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
歸馬放牛 | 《尚書 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