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門晦跡的成語故事

拼音dù mén huì jì
基本解釋晦:隱匿。關上門,隱匿自己的蹤跡。指隱居起來,不讓別人知道自己的蹤跡或動態。
出處《周書·宇文神舉傳》:“顯和具陳宣杜門晦跡,相時而動,孝武深納焉。”
暫未找到成語杜門晦跡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杜門晦跡)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從容不迫 | 魏蘭《<浙案紀略>原序》:“當其臨事之時,從容不迫,顏色不變,尤非庸常之輩所能及。” |
離經辨志 | 《禮記·學記》:“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 |
夸大其詞 | 《宋史 王祖道傳》:“蔡京開邊,祖道欲乘時徼富貴,誘王江酋、楊晟免等使納士,夸大其辭。” |
四書五經 | 漢 班固《白虎通 五經》:“五經何謂?謂《易》、《尚書》、《詩》、《禮》、《春秋》也。宋 朱熹著有《四書集注》。 |
喟然長嘆 | 《論語·子罕》:“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 |
肝膽過人 | |
牝雞司晨 | 《尚書 牧誓》:“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 |
火燭銀花 | 宋 朱淑真《元夜》詩之三:“火燭銀花觸目紅,揭天鼓吹鬧東風。” |
忠臣不事二君,貞女不更二夫 | 西漢·司馬遷《史記·田單列傳》:“忠臣不事二君,貞女不更二夫。齊王不聽吾諫,故退而耕子野。” |
前腳后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