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手就擒的成語故事

拼音shù shǒu jiù qín
基本解釋束:捆;綁;就:接受。捆起手來讓人捉住。指毫不抵抗;乖乖地讓人捉住。
出處《宋史 苻彥卿傳》:“與其束手就擒,曷若死戰(zhàn),然未必死。”
束手就擒的典故
公元945年,契丹軍將后晉軍隊圍困在陽城,后晉軍隊的供需被切斷,內(nèi)外隔絕,生活十分困難,軍心不穩(wěn)。晉將苻彥卿有勇有謀,向主將張彥澤、皇甫遇建議與其在此束手就擒還不如戰(zhàn)死,就分析天時地利人和,出其不意繞到契丹軍后方發(fā)起進(jìn)攻取得勝利。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束手就擒)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貧賤不移 | 《孟子 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
一視同仁 | 唐 韓愈《原人》:“是故圣人一視而同仁,篤近而舉遠(yuǎn)。” |
火樹銀花 | 唐 蘇味道《正月十五夜》詩:“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
寸步不離 | 南朝 梁 任昉《述異記》:“夫妻相重,寸步不相離。” |
肝膽欲碎 | |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十七回:“宋江聽罷,扯定兩個公人說道:“卻是苦也!正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
一干二凈 | 清 李汝珍《鏡花緣》:“他是‘一毛不拔’,我們是‘無毛不拔’,把他拔的一干二凈,看他如何?” |
極重不反 | 清·陳確《答張考夫書》:“今《大學(xué)》之為圣經(jīng),已成極重不反之勢。” |
穩(wěn)操勝券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平原君傳》:“且虞卿操其兩權(quán),事成,操右券以責(zé)。” |
進(jìn)道若退 | 《老子》:“明道若昧,進(jìn)道若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