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而足的成語故事

拼音bù yī ér zú
基本解釋足:充足;足夠。原指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滿足。后指同類的事物或現象很多;反復出現;不能一一列舉。
出處《公羊傳 文公九年》:“始有大夫,則何以不氏?許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不一而足的典故
元朝時期,樂善好施的施濟資助桂富五300兩銀子,讓他贖回妻子與孩子,同時給他十畝田地。桂富五在地里挖出1500兩銀子偷偷到紹興過好日子。施濟去世后家道衰落。好友支德要施還母子去找那個不一而足的桂富五。可他對過去的恩人后代置之不理。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不一而足)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盈科后進 | 《孟子·離婁下》:“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放乎四海。” |
強取豪奪 | 周立波《山鄉巨變》下卷:“‘這叫強取豪奪。’謝慶元嘶聲地說。” |
冰解的破 | 清 曾國藩《<經史百家簡編>序》:“惟校讎之學,我朝獨為卓絕,干嘉間巨儒輩出,講求音聲故訓,校勘疑誤,冰解的破,度越前世矣。” |
章甫薦履 | 《文選 賈誼<吊屈原文>》:“章甫薦履,漸不可久兮。” |
鶴立雞群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容止》:“有人語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鶴之在雞群。’” |
旁征博引 | 清 王韜《淞隱漫錄》:“生數典已窮,而女博引旁征,滔滔不竭,計女多于生凡十四則。” |
叫化子 | 清·劉鶚《老殘游記續集遺稿》第四回:“管他有衣服沒衣服,比要飯的叫化子總強點,就算那間廚房旁邊的小房子,也怪暖和的,沒有什么不可以的。” |
珠宮貝闕 | 戰國楚·屈原《九歌·河伯》:“魚鱗屋兮龍堂,紫貝闕兮朱宮。” |
源源不斷 | 《孟子 萬章上》:“欲常常而見之,故源源而來。” |
時易世變 | 晉 魯褒《錢神論》:“當今之急,何用清談?時易世變,古今異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