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三公的成語故事

拼音yī guó sān gōng
基本解釋公:古代諸侯國君的通稱。一個國家有三個主持政事的人。比喻事權不統一,使人不知道聽誰的話好。
出處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五年》:“一國三公,吾誰適從?”
一國三公的典故
春秋初,晉國吞并了附近的一些小國,成為一個大國。有一年,晉獻公在戰爭中奪得美女驪姬,帶回去立為夫人。不久,驪姬生了個兒子,取名奚齊。
驪姬是個很有心計的女人。她既年輕美貌,又善于獻媚,晉獻公對她寵愛無比,競想廢去太子申生,改立奚齊為太子。這本是驪姬的心愿,但她顧忌群臣不服。又故作姿態,勸獻公不要再行廢立。這樣,獻公更寵愛她了。
驪姬還有一個顧忌。那就是太子申生與他兩個異母兄長重耳、夷吾關系親密。于是,她暗中和獻公的寵臣梁王、東關王等密謀,離間這三位公子,最后再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承王位。經過多次商議,他們決定先設法使三公子離開獻公身邊,疏遠他們父子間的感情。梁王和東關王向獻公進言說,讓太子去坐鎮先君宗廟所在地的曲沃,而讓重耳、夷吾兩位公子分別去坐鎮邊疆要地蒲和屈。這樣,國君居中指揮,三公子分守重鎮,國上萬元一失。
經不起兩人如簧之舌的巧辯,獻公終于同意這樣做。由于蒲地和屈地一片荒野,使命士芬(w負責營造蒲、屈兩城。士芬揣測到,這必定是驪姬為了使奚齊被立為太子而施出的一條計謀,所以故意胡亂營造,草草完工。公子夷吾對此不理解,向獻公告了一狀,說他辦事不力。獻公把士芬召來,問他為什么修得馬馬虎虎,士芬回答說:“我聽說沒有悲哀的原因而悲哀,悲哀必定會到來;沒有戰爭而筑城,城必定會被敵人利用。現在我奉命為兩位公子修城,若是不修筑得堅固,要承擔對公子不敬的罪名;而若是修筑得堅固,則為敵人提供了陣地,要承擔對君主不忠的罪名。如果我失去了忠和敬,還怎么能為大王作事呢?”說到這里,士芬又引了《詩經》中的一首詩:”懷德惟寧,宗子惟城。”意思是用賢德來安定國家,子孫后代才會像城那樣堅固。最后他說:“我以為三年之后,那里將打仗呢。”
回到家里,士芬又作了一首詩。詩的意思是這樣的:“穿狐皮衣服的貴人多得像龍的茸毛一樣,一個國家有三個君主,我應該聽從誰的呢?”士芬的預言沒有錯。后來,獻公聽信驪姬的壞話,逼死了太子申生。重耳和夷吾被誣為太子的同黨,獻公發兵攻打蒲地和屈地。兩位公子被迫逃亡國外。驪姬陰謀得逞,奚齊做了晉國的太子。不過,驪姬的好日子也不長。獻公死后,繼位的奚齊被大臣里克殺掉,驪姬不久也被逼得投河自殺,從此晉國大亂。晉公子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后,終于回國繼位。這就是春秋時著名的晉文公。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一國三公)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胸無大志 |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36章:“至于回、革等人,實系凡庸之輩,胸無大志,三年來觀望風色,動搖不前。” |
逆道亂常 | 唐 李公佐《謝小娥傳》:“如小娥足以儆天下逆道亂常之心,足以觀天下貞夫孝婦之節也?!?/td> |
轍鮒之急 | 戰國·宋·莊周《莊子·外物篇》:“車轍中有鮒魚焉,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
隔靴搔癢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康山契穩禪師》:“曰:‘恁么則識性無根去也?’師曰:‘隔靴搔癢?!?/td> |
冰解的破 | 清 曾國藩《<經史百家簡編>序》:“惟校讎之學,我朝獨為卓絕,干嘉間巨儒輩出,講求音聲故訓,??币烧`,冰解的破,度越前世矣。” |
狐死首丘 | 戰國 楚 屈原《九章 哀郢》:“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td> |
窮途潦倒 | 傅抱石《<鄭板橋集>前言》:“他的一生,盡管夠得上是盤根錯節,窮途潦倒的一生?!?/td> |
縱橫開合 | 柯靈《向拓荒者致敬》:“這些文學的核心是迫切的現實感,而筆鋒所至,縱橫開合,娓娓而談,從歷史掌故……直至民間說唱與繪畫?!?/td> |
信及豚魚 | 《周易 中孚》:“豚魚吉。信及豚魚也。” |
窮鄉僻壤 | 宋 曾鞏《敘盜》:“窮鄉僻壤、大川長谷之間,自中家以上,日暮持錢,無告糴之所?!?/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