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聲

詞語解釋
同聲[ tóng shēng ]
⒈ ?發出聲音的時間相同。
英simultaneous;
⒉ ?聲音相同。比喻志趣相同或志趣相同者。
例同聲相應。
英same sound;
⒊ ?眾口一辭;隨聲附合。
例臺下同聲叫起好來。
英(speak)at the same time;
⒋ ?言語腔調相同。
例亦須擇言而發;不與凈、丑同聲。——清·李漁《閑情偶寄》
英same tone;
引證解釋
⒈ ?聲音相同。比喻志趣相同或志趣相同者。參見“同聲相應”。
引漢 賈誼 《新書·胎教》:“故同聲則處異而相應,意合則未見而相親。”
晉 陸機 《駕言出北闕》詩:“良會罄美服,對酒宴同聲。”
唐 李白 《贈僧崖公》詩:“江濆遇同聲,道 崖 乃僧英。”
金 元好問 《自菊潭丹水還寄崧前故人》詩:“黃金鍊出相思句,寄與同聲別后看。”
⒉ ?謂眾口一辭;隨聲附和。
引漢 揚雄 《解嘲》:“是以欲談者卷舌而同聲,欲步者擬足而投跡。”
《東周列國志》第六二回:“諸大夫同聲應曰:宜逐之。”
歐陽山 《柳暗花明》八一:“大家一聽,又雄壯,又有勁,又明白,又合心意,都同聲叫起好來。”
⒊ ?指無實學而人云亦云者。
引《警世通言·三現身包龍圖斷冤》:“今日且説箇賣卦先生去 兗州府 奉符縣 前,開箇卜肆,用金紙糊著一把太阿寶劍,底下一箇招兒,寫道:‘斬天下無學同聲。’”
⒋ ?指言語腔調相同。
引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上·詞采》:“無論生為衣冠、仕宦,旦為小姐、夫人,出言吐詞當有雋雅舂容之度;即使生為僕從,旦作梅香,亦須擇言而發,不與浄、丑同聲。”
國語辭典
同聲[ tóng shēng ]
⒈ ?一齊出聲。比喻同一心意。
引《文選·陳琳·為袁紹檄豫州》:「一夫奮臂,舉州同聲。」
例如:「異口同聲。」
⒉ ?同行、同業。
引《警世通言·卷一三·三現身包龍圖斷冤》:「用金紙糊著一把太阿寶劍,底下一個招兒,寫道:『斬天下無學同聲』。」
分字解釋
※ "同聲"的意思解釋、同聲是什么意思由忙推網漢語詞典查詞提供。
造句
1., 由于從小耳濡目染父母的正派作風,當被問及學習態度時,孩子們異口同聲的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只是迄今為止,我們有沒有一首歌齡百年以上,幾代人耳熟能詳、同聲一唱的歌?
3.其身后數百名弟子一口同聲的說道,弟子警聽執法長老之命,愿隨執法長老一同為劍家子弟報仇雪恨。
4.他們倆真可以算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了。十多年來無論在任何項目的合作中,都配合得十分默契。
5.由于從小耳濡目染父母的正派作風,當被問及學習態度時,孩子們異口同聲的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6.當然,我作了相當的簡化:在復音中,確實有不同聲音的和聲,節奏也沒有完全忽略。
7.恐怖分子的罪惡行徑,使全世界愛好和平人士大動公慣,同聲譴責。
8.這個世上只會存在應該存在的事物,只發生應該發生的事情。世人錯以為僅憑著自己所知的一點點常識和經驗的范疇就能了解宇宙的一切,所以才會一遇到稍微超乎常識與經驗的事件時,就異口同聲地喊著不可思議、千奇百怪,而騷動起來。
9., 喧天鑼鼓,卷地紅旗舞。革命長征萬里路,極盡人間艱苦。今朝四海同聲,歡呼抗戰功成。喜見漫山遍野,火光星月齊明。
10.以此,朱子發思古幽情之時,倘披讀三百年前小杜之詩,難免同聲共慨,由私意賞愛而心慕手追,竟至杜撰演成朱批,所謂“隱括”是已。
相關詞語
- qiǎo wú shēng xī悄無聲息
- bī tóng逼同
- wú shēng yuè無聲樂
- wén tóng文同
- shēng yàn聲焰
- shēng wén聲聞
- shēng mén聲門
- děng tóng等同
- gē shēng歌聲
- tóng yì cí同義詞
- zhòng kǒu tóng shēng眾口同聲
- zhòng kǒu tóng shēng眾口同聲
- dī shēng xià qì低聲下氣
- bù shēng bù xiǎng不聲不響
- tóng yì yǔ同義語
- huǒ tóng伙同
- tóng lǐ同里
- tóng zhì同質
- bù dòng shēng sè不動聲色
- tóng suì同歲
- huì shēng huì yǐng繪聲繪影
- lüè tóng略同
- gāo shēng高聲
- zàn tóng贊同
- zhī zhī shēng吱吱聲
- tóng lì niǎo同力鳥
- zhòng tóng fēn眾同分
- shū tú tóng guī殊途同歸
- xuán tóng玄同
- shēng zhàng聲障
- hǎo shēng hǎo qì好聲好氣
- tóng rì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