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fàng ní
注音ㄈㄤˋ ㄋ一ˊ
⒈ ?亦作“放麛”。
⒈ ?亦作“放麛”。
引《韓非子·說(shuō)林上》:“孟孫 獵得麑?zhuān)?秦西巴 持之歸。其母隨之而啼, 秦西巴 弗忍而與之。”
后以“放麑”為仁德之典。 《東觀漢記·光武紀(jì)》:“仰視天,俯視地,觀于放麑啜羹之義,二者孰仁矣?”
唐 陳子昂 《感遇》詩(shī)之四:“吾聞 中山 相,乃屬放麑翁。”
明 張居正 《與張心齋計(jì)不許東虜款貢書(shū)》:“蓋度彼既感吾放麑之恩,而又適愜其平生之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