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面目

詞語解釋
本來面目[ běn lái miàn mù ]
⒈ ?固有的樣子。
例本來面目還誰識,且向樽前學楚狂。——明·王守仁《王成文公全書》
英original(real,unmasked) appearance(character);
引證解釋
⒈ ?佛教語。指人本有的心性。
引《壇經·行由品》:“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那箇是 明 上座本來面目。”
亦省作“本面”。 清 李颙 《學髓》:“水澂則珠自現,心澂則性自朗,故必以靜坐為基……虛明寂定為本面。”
⒉ ?原來的樣子。
引宋 蘇軾 《老人行》:“一任秋霜換鬢毛,本來面目常如故。”
明 李贄 《與周友山書》:“即日加冠畜髮,復完本來面目。”
《紅樓夢》第五八回:“他這本來面目極好,倒別弄緊襯了。”
魯迅 《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七》:“這一潤色,留傳固然留傳了,但可惜的是一定失去了許多本來面目。”
國語辭典
本來面目[ běn lái miàn mù ]
⒈ ?佛教用語。指人固有的心性、本分。
引《五燈會元·卷二·蒙山道明禪師》:「不思善,不思惡,正恁么時,阿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反面目全非
⒉ ?事物原本的樣子。
引《鏡花緣·第四六回》:「任他變幻,何能脫卻本來面目!」
分字解釋
※ "本來面目"的意思解釋、本來面目是什么意思由忙推網漢語詞典查詞提供。
造句
1.但是最終能夠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足見歷史在還原一個人的本來面目,給予他應得的歷史褒貶揚抑時,自然有其值得我們等待的時間表。
2.不要對事物抱一種那錯待你的人所抱的同樣的意見,或者抱一種他希望你有的意見,而是要按其本來面目看待事物。馬可·奧勒留
3.端午節的民俗中有一項叫做“躲五”,也就是說端午那天人會現出本來面目,所以必須躲起來,別讓人看見。我為你再也不能在地球了感到難過,趕緊回你的星球去吧!
4.我并不是指內在靈魂或那個不生不滅的本來面目,而是指生長在不同背景或環境下的人,他們所養成的個性人格和習性會有許多差異,不過他們本人還是很美,就像沙漠之花一樣。
5.偉大的藝術家所看的,從來都不是世界的本來面目。一旦他看透了,他就不再是藝術家。王爾德
6.他為自己魴魚発尾,企圖腌蓋其害人者的本來面目。
7.魯迅為曹操“翻案”,為被誣蔑、咒罵的法家翻案,就是要恢復歷史的本來面目。
8.一百零二、盡管該書沒有直接地、有意識地做再現實踐唯物主義的工作,但它在探索恢復馬克思主義理論大廈本來面目的工作中做了一些具體工作,因而稱得上是實踐唯物主義研究中的重要的部分。
9.這本來面目一露,但見他形相清癯,豐姿雋爽,蕭疏軒舉,湛然若神。金庸
10.事情辦完后,他露出了鳥盡弓藏的本來面目。
相關詞語
- shì mù yǐ dài拭目以待
- tóu mù頭目
- miàn shòu jī yí面授機宜
- mù rǎn目染
- yī běn zhèng jīng一本正經
- zǐ mù子目
- bǎn běn版本
- xì mù細目
- mù sòng目送
- mù wò目臥
- mù jí目即
- gēn běn根本
- cǎo běn草本
- mù qián目前
- huà miàn畫面
- yǒu mù gòng dǔ有目共睹
- yǎn cǎo běn演草本
- huáng mù zūn黃目尊
- yǐ lái以來
- míng mù名目
- mù chù目觸
- zhòng mù kuí kuí眾目睽睽
- kē mù rú科目儒
- ér lái而來
- mù shì目視
- mù jiàn目見
- zuì mù最目
- shǔ mù cùn guāng鼠目寸光
- hòu miàn后面
- jī mù yǎn雞目眼
- piān mù篇目
- lái yuán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