蝥賊
詞語解釋
蝥賊[ máo zéi ]
⒈ ?食禾稼的兩種害蟲。多比喻危害人民和國家的壞人或災異。
引證解釋
⒈ ?食禾稼的兩種害蟲。多比喻危害人民和國家的壞人或災異。
引《左傳·成公十三年》:“帥我蝥賊,以來蕩搖我邊疆。我是以有 令狐 之役。”
杜預 注:“蝥賊,食禾稼蟲名。謂 秦 納 公子雍。”
《后漢書·明帝紀》:“有司其勉順時氣,勸督農桑,去其螟蜮,以及蝥賊。”
李賢 注引《爾雅》:“食苗心曰螟,食節曰賊,食根曰蝥。”
唐 杜甫 《送韋諷上閬州錄事參軍》詩:“必若救瘡痍,先應去蝥賊。”
梁啟超 《新民說·論公德》:“茍放棄責任者,無論其私德上為善人為惡人,而皆為羣與國之蝥賊。”
國語辭典
蝥賊[ máo zé ]
⒈ ?專吃禾稼的害蟲。比喻敗類、禍害的意思。也作「蟊賊」。
引《左傳·成公十三年》:「康公我之自出,又欲闕翦我公室,傾覆我社稷,帥我蝥賊以來,蕩搖我邊疆。」
近敗類
最近近義詞查詢:
量度的近義詞(liáng dù)
否則的近義詞(fǒu zé)
完美的近義詞(wán měi)
眼光的近義詞(yǎn guāng)
可以的近義詞(kě yǐ)
質樸的近義詞(zhì pǔ)
消耗的近義詞(xiāo hào)
知法犯法的近義詞(zhī fǎ fàn fǎ)
主犯的近義詞(zhǔ fàn)
造成的近義詞(zào chéng)
明天的近義詞(míng tiān)
樂園的近義詞(lè yuán)
另外的近義詞(lìng wài)
正統的近義詞(zhèng tǒng)
戰略的近義詞(zhàn lüè)
宛如的近義詞(wǎn rú)
不應的近義詞(bù yīng)
打敗的近義詞(dǎ bài)
拜別的近義詞(bài bié)
全國的近義詞(quán guó)
不理的近義詞(bù lǐ)
困難的近義詞(kùn nán)
富有的近義詞(fù yǒu)
鄉里的近義詞(xiāng lǐ)
得過且過的近義詞(dé guò qiě guò)
更多詞語近義詞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