袈裟
詞語解釋
袈裟[ jiā shā ]
⒈ ?和尚披的法衣,由許多長方形布片拼綴而成。
英cassock;
引證解釋
⒈ ?梵文的音譯。原意為“不正色”,佛教僧尼的法衣。佛制,僧人必須避免用青、黃、赤、白、黑五種正色,而用似黑之色,故稱。
引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竺僧度·答楊苕華書》:“且披袈裟,振錫杖,飲清流,詠波若,雖王公之服,八珍之膳,鏗鏘之聲,曄曄之色,不與易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婆羅痆斯國》:“浣衣池側大方石上,有 如來 袈裟之跡;其文明徹,煥如彫鏤。”
清 黃遵憲 《石川鴻齋英偕僧來謁張副使余賦此以解嘲》詩:“先生昨者杖策至,兩三老衲共聯袂,寬衣博袖將毋同,只少袈裟念珠耳。”
艾蕪 《我在仰光的時候》:“和尚尼姑托著黑色的缽,披著黃色袈裟,整隊地出現在街頭巷尾。”
國語辭典
袈裟[ jiā shā ]
⒈ ?出家人的法衣。梵語ka?āya的音譯。意指不是正色。佛教戒律規定,出家人所穿的衣服,須染色,不可著正色衣服。因用長方形布片連綴而成,宛如水稻田的界畫。
近法衣 僧衣
英語kasaya, a patchwork outer vestment worn by a Buddhist monk
德語Soutane (S)?
法語kesa
最近近義詞查詢:
侵犯的近義詞(qīn fàn)
全年的近義詞(quán nián)
相像的近義詞(xiāng xiàng)
鄰居的近義詞(lín jū)
感化的近義詞(gǎn huà)
消沉的近義詞(xiāo chén)
寫作的近義詞(xiě zuò)
生活的近義詞(shēng huó)
孩子的近義詞(hái zǐ)
不可思議的近義詞(bù kě sī yì)
運用的近義詞(yùn yòng)
浪費的近義詞(làng fèi)
分手的近義詞(fēn shǒu)
停止的近義詞(tíng zhǐ)
隱居的近義詞(yǐn jū)
家園的近義詞(jiā yuán)
考試的近義詞(kǎo shì)
認真的近義詞(rèn zhēn)
鄉鎮的近義詞(xiāng zhèn)
護理的近義詞(hù lǐ)
小心翼翼的近義詞(xiǎo xīn yì yì)
全部的近義詞(quán bù)
無聲無息的近義詞(wú shēng wú xī)
缺點的近義詞(quē diǎn)
放棄的近義詞(fàng qì)
更多詞語近義詞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