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絘
拼音
cì
注音ㄘˋ
部首糹部 總筆畫12畫 結(jié)構(gòu)左右
五筆XUQW 統(tǒng)一碼7D58
筆順フフ丶丶丶丶丶一ノフノ丶
名稱撇折、撇折、點(diǎn)、點(diǎn)、點(diǎn)、點(diǎn)、點(diǎn)、提、撇、橫撇/橫鉤、撇、捺
部首糹部 總筆畫12畫 結(jié)構(gòu)左右
五筆XUQW 統(tǒng)一碼7D58
筆順フフ丶丶丶丶丶一ノフノ丶
名稱撇折、撇折、點(diǎn)、點(diǎn)、點(diǎn)、點(diǎn)、點(diǎn)、提、撇、橫撇/橫鉤、撇、捺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絘
⒈ ?〔絘布〕古代繳納的一種稅。
⒉ ?績麻成線。
統(tǒng)一碼
絘字UNICODE編碼U+7D58,10進(jìn)制: 32088,UTF-32: 00007D58,UTF-8: E7 B5 98。
絘字位于中日韓統(tǒng)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 絘的意思、基本解釋,絘是什么意思由忙推網(wǎng)在線字典查字提供。
康熙字典
絘【未集中】【糸部】 康熙筆畫:12畫,部外筆畫:6畫
《廣韻》《集韻》七四切,音次。《說文》績所緝也。《周禮·地官·廛人》掌斂市絘布。《註》絘布,列肆之稅布。
又《集韻》津私切,音咨。疾二切,音自。義同。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注
(絘)績所未緝者。各本作績所緝也。今依廣韻正。?縷相接而後爲(wèi)緝。未撚接之前、豫林纖微諸縷以儲偫之、是爲(wèi)絘。令其次弟可用也。引申之、周禮有絘布。鄭司農(nóng)云。列肆之稅布。從糸。次聲。七四切。十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