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頂在五臺山靈鷲峰上,相傳是文殊居住處,故又名真容院,亦稱文殊寺。創建于北魏,歷代重修。現存建筑多建于清代,建筑形制、手法及雕刻藝術,多參照皇宮。這里也是每年農歷六月初四到六月十五的黃教法會主場地,選擇這一時間登山,可以看到喇嘛們“鎮魔”的盛況。明永樂以后,蒙藏教徒進駐五臺山,大喇嘛居于菩薩頂,于是菩薩頂成了五臺山黃廟之首。清康熙、乾隆二帝幾次朝拜五臺山,在菩薩頂住宿,并撰寫碑文,在東院過廳和后院,有兩座漢白玉四棱柱碑,碑身四面分別刻有漢、蒙、滿、藏四種文字所書的碑文,均為康熙帝手書。據記載,菩薩頂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初名大文殊院。據傳,唐太宗貞觀五年,僧人法云想塑一尊文殊菩薩像,塑工安生前來雕塑。一天夜里,文殊顯圣,于長明燈下的藍光中展示真容,故此寺改名真容院。北宋時重修,并鑄銅質文殊像一萬尊,供奉在寺內。南宋時改建,并將此寺易名為大文殊寺。明朝永樂初年,始有菩薩頂的稱謂。萬歷九年(公元1581年),又對該寺進行了重修。到了清代,由于滿族崇信喇嘛教,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遂將菩薩頂由青廟(和尚廟)改為黃廟(喇嘛廟),并從北京派去了住持喇嘛。清康熙年間,又敕令重修菩薩頂,并向該寺授“番漢提督印”。從此,按照清王朝的規定,菩薩頂的主要殿宇鋪上了黃色琉璃瓦,山門前的牌樓也修成了四柱七樓的形式。這在五臺山是不多見的,在全國范圍內也不多見。
- 景點介紹
景點推薦
-
錦繡峰
為五臺山南臺,位于臺懷鎮南12公里,海拔2485米,面積200余畝。五臺山其它四座臺頂皆連起伏的系列山脈,唯有南臺是另為一峰。遠望山形,莞如一匹臥馬,站立山巔,又覺得好像立于覆盆。亦名仙花山,以野生植被聞名,臺頂鳥語花香,猶如仙境。臺頂象倒...
-
又見五臺山情境劇場
《又見五臺山》是中國首部佛教題材的大型情境演出,其劇場位于五臺山風景區內。...
-
蘆芽山
蘆芽山系管涔山的主峰,蘆芽山在寧武縣城西北70公里的管涔山腹地,群山森列,重巒疊嶂,危崖峭壁,碧波松濤,其主峰更是峰巒特秀,怪石嶙峋,巍峨挺拔,雄距朔方。這便是聞名晉西北的古毗盧佛道場面積21453公頃,1980年經山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
-
菩薩頂
菩薩頂在五臺山靈鷲峰上,相傳是文殊居住處,故又名真容院,亦稱文殊寺。創建于北魏,歷代重修。現存建筑多建于清代,建筑形制、手法及雕刻藝術,多參照皇宮。這里也是每年農歷六月初四到六月十五的黃教法會主場地,選擇這一時間登山,可以看到喇嘛們“鎮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