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通寺鐘樓前上方,有一條別具一格的通道:沿靈鷲峰小山瘠,從底到頂石臺階疊疊升高,左拐右折。石臺階通向的首座寺院叫圓照寺。該寺古稱普寧寺,明永樂初年,印度高僧室利沙來華傳教,應沼十大善殿講經論法,深得永樂皇帝的欣賞,敕封其為“圓覺妙應輔國光范大善國師”,賜給金印、旌幢,讓其到五臺山講經、室利沙在五臺山就住在顯通寺。明宣德初,室利沙又被召人,奉旨講法。佛事活動告一段落后,請旨歸山,沒有得到皇帝的準旨。誰料就在請旨未準的第二天,室利沙無疾而亡。佛教稱為圓寂。宣德皇帝聞訊后,深感痛悼,降旨御祭火化,并將其舍利于一分為二,建塔珍藏。一塔在今北京,建寺閂真覺;一塔在五臺山,建寺曰圓照寺。明清屢修,現今占地面積一萬二千六百平方米,計有殿堂樓房八十余間。寺院坐落的地勢稍高,所以顯得開朗。站在山門前的平臺上,俯視顯通寺、楊林街,平望大白塔,使人心胸舒暢。此寺的山門與眾不同,一般寺廟的山門是“三門”,而這里的山門是“五門”,稱為“五前門”,是五臺山寺廟中罕見的山門。進山門,寺前有石獅一對,首座大殿是天王殿,內塑四大金剛,柱子上懸一本聯:“出則弘稱,六度化七趣,同歸正黨”;“人以德量,三脫疑四圣,共證泥洹”。第二座大殿是大佛殿,為此寺的正殿。為什么不像其它寺廟有具體名稱呢?原來,明代五臺山絕大部分寺廟是青廟,俗稱和尚廟。而新建的圓照寺屬黃廟,就是后來俗稱的喇嘛廟。殿外左角,嵌有文殊菩薩化成貧女赴齋的偈
- 景點介紹
景點推薦
-
繁峙縣三圣寺
三圣寺位于山西省繁峙縣砂河鎮西沿口村北。創建年代不詳,現存建筑為金代建筑。清同治十年遷建現址。寺院座北向南,一進二院,寺共有殿堂禪房30余間。前院有南殿三間,東、西配殿各三間。 前后院之間建有舞臺一座,另有一處臺基,南北兩個舞臺,中間用隔板...
-
顯通寺
坐落在臺懷鎮。它是五臺山眾多寺廟中較大、較古老的一座。該寺歷史悠久,珍貴文物很多,是佛教圣地中的一顆明珠。河南洛陽白馬寺,是中國始建年代較早的一座佛寺,被人們稱為“釋源”。而顯通寺的初建時間,可以和白馬寺相比。據記載,顯通寺始建于漢明帝永平...
-
錦繡峰
為五臺山南臺,位于臺懷鎮南12公里,海拔2485米,面積200余畝。五臺山其它四座臺頂皆連起伏的系列山脈,唯有南臺是另為一峰。遠望山形,莞如一匹臥馬,站立山巔,又覺得好像立于覆盆。亦名仙花山,以野生植被聞名,臺頂鳥語花香,猶如仙境。臺頂象倒...
-
岢嵐宋長城
岢嵐自古就是從太原到雁門關及內蒙古、陜北的交通要道,是保衛太原城的屏障。 為了抵御外來入侵,戰國時趙武靈王筑云中、雁門、代郡長城,并設置了軍事要塞,其遺跡至今尚存。隋朝年間,隋文帝曾沿用北齊長城舊跡筑長城,后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