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識途(1915年1月17日—2024年3月28日),男,本名馬千木,生于四川忠縣(現重慶忠縣),中國現代作家、詩人、書法家;四川省文聯名譽主席,與巴金、張秀熟、沙汀、艾蕪并稱“蜀中五老”。
1936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學化學工程系,同時開始了文學寫作。1945年,畢業于西南聯合大學國文學系。1949年任成都軍管會委員、川西區黨委委員兼組織部副部長。1958年,奉命籌建中國科學院四川分院,任分院黨委書記、副院長。1960年,出版短篇小說《老三姐》。1961年,出版長篇小說《清江壯歌》。1980年,被選為四川省文聯和作家協會主席并出版回憶錄集《景行集》。1986年9月,任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
2005年,出版《馬識途文集》。2013年1月17日,被授予巴蜀文藝獎終身成就獎。2014年1月,舉行書法義展賣出230多萬,全部捐給了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為此,文學與新聞學院設立了“馬識途文學獎”。2016年12月29日,四川省作家協會決定,推舉其為四川省作家協會名譽主席。2020年7月5日,宣布封筆。2021年11月13日,新著《馬識途西南聯大甲骨文筆記》在成都出版上架。
2024年3月28日晚19時25分,馬識途因病去世,享年110歲。
人物生平
少年時期
1915年1月,出生在四川省忠縣石寶鄉一個書香之家。幼年時,在本家祠堂辦的私塾讀古書,習語文,深受傳統文化浸染。后改讀新學,進的是一所鄉村初級中學,校長是陶行知的學生,倡導“生活即教育”,學生進行自我管理,住的宿舍叫新村。
初中學習階段,馬識途接觸了一些新學雜志和講富國強兵的新書籍,同時也嗜讀一些《江湖大俠》《孽海情天》之類的新小說。這期間,學校新從武漢黃埔軍校分校聘來幾位教員,在他們的宣傳教育下萌發了革命的意識,參與了諸如發動農民、打倒廟里的菩薩之類的革命行動。
北出夔門
1931年,初中畢業后,遵“本家子弟十六必須出峽”的教誨,馬識途乘船東出三峽,去往北平,船過三峽夔門,馬識途寫了一首《出峽》的詩;同年,考入北平大學附屬高中學習,“九一八”的炮聲擊碎了他的“強國夢”,從而卷入了抗日救亡的學生運動中。
1933年,日軍進逼平津,在危難中逃到上海,后在浦東中學讀完高中。1935年,以馬質夫的筆名,在葉圣陶主編的上海《中學生》雜志“地方印象記”專欄里發表散文《萬縣》,獲該雜志征文獎。
1936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學化學工程系;在上海學習期間,進一步接觸了《大眾哲學》等社會科學讀物和《新生》《生活》等進步刊物,參加過“一二九”運動的請愿游行;同時開始了文學寫作。
革命生涯
1937年7月,“七七事變”發生,馬識途放棄了“工業救國”幻想,走出學校,參加農村服務團,在南京郊區曉莊宣傳抗日;10月,與要好的同學機槭系的劉惠馨一道,持董必武的介紹信,步行到鄂豫皖邊區中心的黃安七里坪,參加方毅主持的黨訓班學習。
1938年3月,在武漢由湖北省委組織部長錢瑛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同月擔任“蟻社”支部書記,做職工工作,并參加漢口職工區委;10月,奉命撤退到鄂北襄樊,被派往棗陽任縣委書記,同時為鄂北特委委員;同年,與胡繩一道辦《大眾報》,取筆名馬烈夫,因馬列二字太刺眼,易惹敵人注意,故在列字下加了四點,后又派往南漳任宜城、南漳、保康中心縣委書記,又轉至老河口任光化、谷城中心縣委書記,從事黨的農村工作。
1939年秋,他從鄂北轉移到恩施任鄂西特委書記。1940年8月,錢瑛由重慶到恩施,對鄂西特委作了調整,馬識途任副書記,直屬南方局領導。
1941年初,國民黨制造皖南事變,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鄂西一片白色恐怖;正當緊急疏散之時,因叛徒出賣,何功偉、劉惠馨被捕,不滿一歲的女兒隨母關進監獄,馬識途只身幸免并于同年秋轉移往云南昆明;同年,他將高中畢業證書的馬千木添一筆改名馬千禾考入西南聯合大學,先后在外文系、中文系學習4年,擔任西南聯大黨支部書記,從事學生運動;期間,馬識途以學生身份與羅常培、楚圖南、李廣田、吳晗等教授往來,以黨員身份與聞一多先生聯系,并得到聞一多的積極支持。
1942年,與張光年、齊亮等創辦文藝刊物《新地》,與張彥主編《大路周刊》,以宿莽、劫余、子一等筆名發表小說、詩歌、雜文及時事評論等;這一段農村工作對于馬識途后來的文學創作至關重要;正如他在《我怎樣寫起小說來的?》一文中所說,他時時刻刻所面對的就是生與死的搏斗,血與火的戰爭;他的小說《老三姐》《回來了》《小交通員》及長篇《清江壯歌》等,都取材于這一時期的革命生活。
1945年8月,被派往滇南,負責黨的領導工作,準備游擊戰爭。1946年8月,馬識途又奉命調回四川任成都工委副書記。1947年,成都工委改為川康特委,馬識途任副書記,分管組織和群眾工作;為維持一家數口的生計,同時擔任華西大學先修班、華西協中的英語課,還任法國駐成都領事的家庭中文教師;2月,《新華日報》被迫撤回延安,川康特委決定由馬識途、王放負責,辦了張小報《XNCR》(取延安新華電臺呼號),傳送中央聲音和解放戰爭的捷報;同年8月至次年春,為牽制敵軍,馬識途在仁壽、榮縣、大邑、冕寧組織領導了數次武裝暴動。
1949年1月,川康特委書記叛變,供出馬識途,敵人四處搜捕他,但他仍堅持戰斗在成都,指揮所屬組織疏散;2月,他奉命去香港匯報工作,因特務事前已偵悉他的行蹤,不能乘飛機、輪船,只得搭乘私人汽車,繞道貴陽、柳州、廣州到香港;4月,奉命由香港經煙臺去北平,隨即隨四野大軍南下,接收武漢,任華中總工會副秘書長;9月,為配合解放軍解放大西南,他奉命與其他幾位四川地下黨負責人一道去南京,向劉伯承、鄧小平等二野首長匯報四川情況;接著他被派往西安,隨賀龍、李井泉南下大軍入川,于12月迎來成都和平解放;同年,任成都軍管會委員、川西區黨委委員兼組織部副部長。
1958年,奉命籌建中國科學院四川分院,任分院黨委書記、副院長。1960年,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宣傳部副部長,并擔任科委副主任。1966年,馬識途在“四清”運動中收到西南局辦公廳的通知,讓他回成都開會,就在這次會上,他被打成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寫反黨反社會主義文學作品的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成為文革中四川第一個被揪出來的人。
1967年夏,四川成立了一個清理地下黨的專案辦公室,馬識途被誣蔑為叛徒集團首領,成為各大機關單位的批判靶子,甚至被小學生拉去批斗。1979年,在隔離審查和入獄6年后,獲得正式平反。1980年,被選為四川和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同時被選為四川省文聯和作家協會主席。
1982年,隨中國作家代表團訪問貝爾格萊德,并在國際作家會議上做了發言。1985年,離休后,馬識途仍擔任四川省作協主席。1986年9月20日,文化部批準成立中華詩詞學會;第一次全體理事會議上,馬識途被選為副會長之一。
老驥伏櫪
2005年,出版《馬識途文集》12卷本。2010年,其小說《夜譚十記》中的《盜官記》被導演姜文改編為電影《讓子彈飛》。2012年8月16日,獲首屆“東方文豪終身成就獎”。2013年1月17日,被授予巴蜀文藝獎終身成就獎。2014年1月,舉行了書法義展,賣出230多萬,全部捐給了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為此,文學與新聞學院設立了“馬識途文學獎”;同年,受聘為四川大學名譽教授。
2016年,出版回憶錄《人物印象——那樣的時代,那樣的人》;12月29日,四川省作家協會決定,推舉馬識途為四川省作家協會名譽主席。2017年,開始創作《夜譚十記》的續作《夜譚續記》,體檢時查出患了肺癌,需入院治療,不久病愈。“打倒病魔以后,就想找點事情做。”馬識途開始寫關于包括甲骨文、金文在內古文字的研究性文字。
2018年,出版18卷700萬字《馬識途文集》。2020年7月4日,小說集《夜譚續記》上市。2020年7月5日,馬識途宣布封筆。
2021年11月2日,馬識途當選四川省作家協會第九屆主席團名譽主席。
2021年11月13日,107歲馬識途新著《馬識途西南聯大甲骨文筆記》在成都出版上架。
2021年12月28日,《魂系中華——馬識途書法展》的所有收入將全額捐贈給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設立的“馬識途文學獎”,捐贈儀式于2022年1月4日在四川大學舉行,馬識途再向四川大學教育基金會捐贈50萬元。
2022年1月,《馬識途西南聯大甲骨文筆記》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是108歲的馬識途在西南聯大學習甲骨文的回憶錄。
2022年11月17日,在第六屆天府文化論壇上當選2022天府文化·年度致敬人物。
2023年2月,獲得2021年度川觀文學獎終身成就獎。
2024年1月13日,馬識途先生將迎來自己的第110個生日,放眼中國文壇和世界文壇,作家能如此高壽,在我所認知的世界,馬老應該是唯一一位。
2024年3月28日晚19時25分,馬識途因病去世,享年110歲。
主要作品
馬識途20歲開始發表作品;先后創作出長篇小說《清江壯歌》《夜譚十記》,紀實文學《滄桑十年》《在地下》,短篇小說集《找紅軍》《馬識途諷刺小說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