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貝奈戴托·克羅齊是意大利著名文藝批評家、歷史學家、哲學家,有時也被認為是政治家。他在哲學、歷史學、歷史學方法論、美學領域頗有著作,他也是一位杰出的自由主義者——盡管他反對自由放任主義和自由貿易。他對Antonio Gramsci的影響也是相當深遠的。
基本資料
詳細介紹
克羅齊(BenedettoCroce,1866年2月25日—1952年11月20日)生于意大利阿布魯佐區的佩斯卡塞羅利。他出生于富貴望族,從小受到嚴格的天主教式的教育。大約十六歲時,他放棄天主教信仰,形成了一種個人的精神生活觀。在他的觀點中,宗教只是一種歷史的習俗,人們可以在其中釋放創造性的力量。直至逝世,他都保持著這個觀點。1883年,他在伊斯基亞的卡薩米喬拉和家人歡度假期時,一場地震來襲,震塌了房屋。他的父母,以及唯一的妹妹死亡。而他被埋在里面很久,幾乎死掉。此次事故之后,他繼承了家產,和叔本華很相像,他可以在接下來的日子里過上相對閑暇的生活。他得以在哲學上投入大量精力,像一個獨立知識分子在那不勒斯的住宅中寫作(Ryn,2000:xi)。隨著他名氣日增,許多人希望他從政,雖然他不愿如此。他被任命為公共教育部部長并在這個位置上呆了一年。其后的1910年,他遷任意大利參議院議員,這是一個終身職位(Ryn,2000:xi)。他在一戰期間公開反對意大利參戰,認為這是一次自殺性的貿易戰爭。雖然最初這使得他名譽受損,但戰后他不僅恢復了名譽,而且益發受到公眾喜愛。在1923年,他亦幫助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國立圖書館搬遷至皇宮。
墨索里尼竊取國家政權之后,克羅齊被從教育部長的職位上罷免,接任此職務的是喬瓦尼·秦梯利。克羅齊和秦梯利曾在之前反對實證主義的哲學論辯上多有合作。雖然他起初支持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府,但他后來公開反對國家法西斯黨,他也因此疏遠了自己以往的哲學伙伴:Gentile。克羅齊的生活受到了墨索里尼政府的嚴重威脅,他的住宅和圖書館遭法西斯軍警的抄查。他得以保持自由身,還是因為他的身份地位,但他被嚴密監視,他的學術成果也被政府掩蓋,以至于沒有一家主流報紙或者學術出版物提到過他。1944年,民主恢復,克羅齊又被任命為新政府的部長。不久他離開政府,不過仍任自由黨的主席直至1947年。
他最有成就的哲學觀點寫在四本書中:《美學原理》(1902)、《邏輯學》(1908)、《歷史學的理論和實際》以及《實踐活動的哲學》(1908),當然他的總著作量超過80本書,他自己辦了四十年的雙月刊雜志《LaCrit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