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望道(1891年1月18日-1977年10月29日),男,漢族,中共黨員,浙江金華義烏人。原名參一,單名融,字任重,筆名佛突、雪帆、曉風、張華等,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思想家、社會活動家、教育家和語言學家,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積極推動者。
基本資料
詳細介紹
陳望道,1891年1月18日生于浙江義烏縣分水塘村一戶農家,早年曾留學日本,在早稻田大學讀書,讀書時,他結識了日本早期的社會主義者河上肇、山川均等人,并閱讀他們翻譯的馬克思主義著作。
1919年回國,受聘于杭州第一師范學校,任語文教員。
1920年春,到上海,參加編輯《新青年》。5-8月,與陳獨秀等組織上海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參與發起組建中國共產黨。
1920年8月,陳望道翻譯的第一個中文全譯本《共產黨宣言》在上海拉斐德路(今復興中路)成裕里12號的一個名叫“又新”的印刷所正式問世。年底,繼陳獨秀主持《新青年》編輯工作。在上海外國語學社、復旦大學、平民女學等校擔任講授。次年底,中共上海地方委員會成立,為首任書記,任職至1922年6月。1923年夏,脫黨。
1922年,加入文學研究會。
1923年秋-1927年,任上海大學中文系主任、教務長、代理校務主任。
1923年10月,與柳亞子等發起組織新南社。
1927年下半年開始,擔任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旋兼復旦實驗中學主任。
1929年冬,出任中華藝術大學校長。
1932年,出版中國第一部有系統的兼顧古今語文的修辭學專著《修辭學發凡》。30年代,投身左翼文化運動,參與組織推動上海思想文化戰線的反文化“圍剿”斗爭。
1934年,與葉圣陶、胡愈之等發動大眾語運動,創辦《太白》半月刊。
1937年,參加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在上海提倡拉丁化新文字運動,發起組織關于中國文法革新的討論,宣傳文字改革。
1940年,從上海至重慶,回遷校于重慶北碚的復旦大學中文系任教。
1942年起,任新聞系主任歷時8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回上海,參加和支持大學教授和學生的愛國民主斗爭。
1949年10月,出任復旦大學校委會副主任。
1951年,參加中國民主同盟。
1957年6月,經中共中央批準為中共黨員。
1952年9月起,任復旦大學校長。
1960年任《辭海》總主編。
1972年起,任復旦大學革命委員會主任。此外,任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兼文化部部長,華東行政委員會高教局局長,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民盟上海市委主委,上海市社聯主席等職。是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全國政協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1977年10月29日,在上海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