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祖光(1917年4月21日-2003年4月9日),又名吳召石、吳韶,當代中國影響最大、最著名、最具傳奇色彩的文化老人之一,江蘇常州人,著名學者、戲劇家、書法家、社會活動家。主要代表作有話劇《鳳凰城》《正氣歌》《風雪夜歸人》《闖江湖》,評劇《花為媒》,京劇《三打陶三春》和導演的電影《梅蘭芳的舞臺藝術》《程硯秋的舞臺藝術》,并有《吳祖光選集》六卷本行世。
基本資料
詳細介紹
吳祖光的祖籍是江蘇省武進縣。一九一七年四月出生于北京。父親吳瀛是做官的,但以詩、文、書、畫聞名,又是一位文物鑒賞家。家庭的文化氛圍給少年吳祖光以一定的熏陶和影響。在中學讀書時,他不僅初試文學習作,發表過一些詩歌和散文,而且被京劇藝術的特殊魅力所吸引,跑戲園,捧“戲子”,沉醉其中,不自覺地接受了戲劇藝術的啟蒙教育。這對他后來的戲劇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學畢業后入中法大學文學系,學習僅一年即應戲劇家余上沅之邀去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任校長室秘書,后任國文及中國戲劇史等課的教師。從此與在該校任教的劇作家曹禺結識。到南京半年后,“七七”事變起,學校內遷,歷駐湖南長沙、四川重慶、江安等地。就在抗戰爆發的一九三七年,吳祖光完成了他的話劇處女作《鳳凰城》。此劇在前后方以至香港廣為演出,頗受贊謄。這鼓舞作者選擇了劇本寫作為終身職業。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七年的十年間,吳祖光共創作了十一部話劇,以自己獨特的藝術貢獻取得了他在現代戲劇史上的地位。
會現實的發展和作者不斷加深的生活體驗,推動著他的藝術創作在思想和藝術上的變化。吳祖光的話劇創作經歷了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抗戰初期,他激于高昂的愛國熱情,寫出了《鳳凰城》《孩子軍》和《正氣歌》,這是第一個階段。此時,他不論取材于現實,還是取村于歷史,著眼點都是表現當前這場抵抗外敵、保衛祖國的民族斗爭。四幕劇《鳳凰城》是根據東北抗日義勇軍苗可秀烈士的事跡寫成的。劇中歌頌了苗可秀領導“中國少年鐵血軍”在白山黑水之間與日寇展開的艱苦頑強的斗爭,有些場面寫得引人入勝、生動感人。但初試戲劇之筆,在劇情結構、人物描寫以至語言的提煉上都還不夠熟練,有些地方還生硬地套用著他從戲園里學來的舊劇手法。而此時國難當頭的觀眾首先要求的是鮮明的抗日主題和愛國激情,因此,劇作引起了強烈反響。獨幕兒童劇《孩子軍》(一九三九年)繼續著《鳳凰城》的主題,描寫的是淪陷區小學生當抗日孩子軍的故事。
建國前
1934年發表的小說《宮娥怨》,是其處女作。七七事變后,隨劇校到湖南、四川擔任語文和中國戲劇史的教學。1936年于中法大學文科肄業。1937年,吳祖光任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校長室秘書,同年創作抗日話劇《鳳凰城》,成為全國戲劇界與日本侵略者進行斗爭的有力武器。隨后幾年間,他創作了《正氣歌》《風雪夜歸人》《林沖夜奔》《牛郎織女》和《少年游》等劇作聲震劇壇,以上作品均收入《吳祖光戲劇選》。1945年,他主編的《新民晚報》副刊率先發表了毛澤東的詞作《沁園春·雪》。1946年,他在上海創辦《新民晚報》“夜光杯”副刊和《清明》雜志,還創作《捉鬼傳》和新劇《嫦娥奔月》,聲討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后受國民黨反動派的迫害逃亡香港。1947年,他在香港編導了《國魂》《莫負青春》《山河淚》《春風秋雨》和《風雪夜歸人》等電影。新中國成立后,吳祖光陸續創作出反映紡紗女工的電影《紅旗歌》和兒童劇《除四害》等作品。
1937年─1948年吳祖光任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講師,重慶中央青年劇社、中華劇藝社編導,《新民晚報》副刊編輯,《清明》雜志主編,香港大中華影片公司編導,香港永華影業公司導演。
建國后
1949年后吳祖光任中央電影局、北京電影制片廠導演,牡丹江文工團編導,中國戲曲學校、中國戲曲研究院、北京京劇院編劇,文化部藝術局專業創作員,中國文聯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副主席,友誼出版公司名譽董事長。建國后吳祖光出版了戲劇集《風雪集》、散文集《藝術的花朵》,同時還執導了多部藝術影片,1954年后,吳祖光導演了電影《梅蘭芳舞臺藝術》《洛神》《荒山淚》,為梅蘭芳、程硯秋兩位京劇藝術大師留下了極其珍貴的資料。1957年曾被錯劃為右派,下放北大荒(黑龍江墾區)勞動。
1960年回到北京,先后在中央戲曲學校實驗京劇團和北京京劇團任編劇,寫有《武則天》《鳳求凰》和《三打陶三春》等劇目。他是第五屆至八屆全國政協委員。1963年他和妻子新鳳霞合作改寫的評劇《花為媒》的電影劇本堪稱傳統戲翻新的典范之作。1979年調文化部藝術局從事專業創作。粉碎四人幫以后,寫了京劇《紅娘子》和話劇《闖江湖》,都頗受歡迎。2003年4月9日,因冠心病發作,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