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祖洽(1924年10月2日—2014年9月7日),男,生于湖南長沙。理論物理和核物理學家,“兩彈一星”杰出貢獻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原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及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名譽所長。曾任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院理論部副主任、北京第九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長,《物理學報》主編。
基本資料
詳細介紹
1924年10月2日,黃祖恰生于湖南長沙。父親黃迪慶曾在司法界任職,后來當過中學教員,母親張孝恂操勞家務。
1937年,從湘潭第一高小畢業后念了半年私塾的黃祖洽回到長沙讀中學;暑假即遵父命,赴南京考取了中央大學附屬五年制中學。因“七七事變”發生,還未入學的黃祖洽只得離寧返回長沙,就讀于江西省立九江中學。
1943年,高中結業后,按江西省教育廳的規定,到設在贛縣的夏令營受軍訓一個月才能畢業。在夏令營受訓期間,中正大學、廣西大學和廈門大學聯合在營區招考,黃祖恰參加了考試并被錄取。
1944年,考入西南聯大物理系。
1948年畢業,因不能找到工作,在王竹溪的建議下報考了剛剛留學回國任教于清華的錢三強的研究生。進入清華研究院后,黃祖洽先是跟隨錢三強研制核乳膠,一年后又改跟彭桓武研習理論物理。
1950年碩士畢業,黃祖洽離開清華園,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理論室工作。
1953年初,按照錢三強的部署,黃祖洽開始從事核反應堆理論研究,任理論部副主任,同主任鄧稼先、副主任于敏等人擔負著最基礎也是最關鍵的方程式推導、設計工作。
1955年,黃祖洽隨“熱工實習團”訪問蘇聯,其間,他用兩種方法對臨界尺寸進行計算,發現臨界尺寸放56根零件即可,但是蘇聯原設計書給出的數據是需放63根,高出百分之十以上。1958年,在我國實際建堆的臨界啟動過程中,發現黃祖洽的“56根”臨界尺寸結論是正確的。
1960年,黃祖洽被任命為“輕核理論小組”組長,首先開展氫彈的理論預研。為了加強原子彈和氫彈預研工作的聯系,他又接受安排,分出一半時間在核武器研究所兼職。因此,黃祖洽成為了中國唯一同時參加氫彈和原子彈研究的工作人員。
1965年與“輕核理論”小組一起被調至核工業部九院理論部任副主任(后改北京九所副所長),參與氫彈的理論突破,并領導一些型號氫彈的理論設計。
1969年,在領導完成一種新型號氫彈的設計后,黃祖洽被送到河南上蔡縣的“五七干校”進行“學習改造”。
1980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80年,“兩彈一星”的研究工作基本已獲突破,黃祖恰被調至北京師范大學低能核物理研究所任教授兼所長,4年后改任名譽所長。
1981年,被聘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1983年開始兼任《物理學報》及其海外版主編。
作為《原子彈氫彈設計原理中的物理力學數學理論問題》的主要作者之一,獲1985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作為《中子和稀薄氣體的非平衡輸運和弛豫過程》的第一作者,獲1991年國家教委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1996年,獲得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2000年以后,先后被評為“北京市師德先進個人”和“北京市優秀黨員”。
2014年9月7日3時11分,黃祖洽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9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