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良輔(1489-1566),字師召,號此齋,晚年號尚泉、上泉,又號玉峰,新建(今江西南昌)人,明朝嘉靖五年(1526)進士,歷官工部、戶部主事、刑部員外郎、廣西按察司副使。嘉靖三十一年(1552)擢山東左布政使,三年后致仕,流寓于江蘇太倉。為嘉靖年間杰出的戲曲音樂家、戲曲革新家,昆曲(南曲)始祖。對昆山腔的藝術發展有突出貢獻,被后人奉為“昆曲之祖”、在曲藝界更有“曲圣”之稱,被列為中國古代十大音樂家之一。
基本資料
詳細介紹
魏良輔熟悉音律,初習北曲,因不及北人王友山,乃鉆研南曲。他的家鄉盛行弋陽腔,而他卻厭鄙弋陽,為改變所處的藝術環境,于嘉靖年間(1522——1565年)來到了當時南戲北曲十分活躍的太倉,居住在太倉南碼頭(現太倉市南郊鎮)。
在當地駐軍中,有很多人通曉音律,魏良輔常與他們切磋技藝和商討樂理。這時,他結識了駐地的一位南曲專家、太倉衛百戶過云適,常向他請教,每次度曲都要等到過認為滿意了方肯罷休。他還請教從安徽壽州(今壽縣)發配至太倉的善弦索、北曲的戲劇家張野塘。當時張正在軍中服役,對魏的求教欣然應允,兩人結為摯友。后來魏良輔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張野塘。
以后,魏良輔在過云適、張野塘等人的協助下,吸收了當時流行的海鹽腔、余姚腔以及江南民歌小調的某些特點,對流傳于太倉昆山一帶的戲曲唱腔進行加工整理,將南北曲融合為一體,既可使南曲“收音純細”,又可命名北曲“轉無北氣”,從而改變了以往那種平直無意韻的呆板唱腔,形成了一種格調新穎、唱法細膩、舒徐委婉的“水磨腔”(昆腔)。它以清唱的形式出現,終于使昆腔在無大鑼大鼓烘托的氣氛下能夠清麗悠遠,旋律更加優美。
同時,魏良輔對伴奏樂器也進行了改革。原來南曲伴奏以簫、管為主要樂器,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將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樂器集合于一堂,用來伴奏昆腔的演唱,獲得成功。魏良輔從此名聲大振,被譽為“國工”、“曲圣”,乃至昆腔(南曲)“鼻祖”。
著有《曲律》(一名《南詞引正》)一書,是論述昆腔唱法及南北曲流派的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