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兆堤(1920年11月18日—1992年9月3日),祖籍山西省襄汾市,出生于美國匹茲堡市,中國內地導演、編劇,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
他的作品
基本資料
詳細介紹
武兆堤的父母均為留美知識分子。父親從事冶金業,因在美國鋼鐵城匹茲堡生下兒子,故為之取名“董鋼”。1925年,武兆堤跟隨父母回到中國。1932年,武兆堤小學畢業,升入太原成成中學,其間受到處于地下活動的共產黨的影響,開始產生投身革命的向往。
1936年,參加中共影響下的抗日組織“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后又加入成成中學師生抗日游擊隊。1937年,輾轉赴西北戰地委員會游擊四支隊劇團擔任演員。
1938年2月,進入山西民族革命大學學習文藝;同年秋天,畢業分到二戰區文工團。1939年1月,因不滿國民黨軍中上級官員的作為,與同學結伴從團部出逃,前往延安。在逃亡途中,為掩人耳目,從此改名“武兆堤”。到延安后,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先后于抗大文工團、東北軍政大學文工團、中南軍政大學文工團擔任戲劇隊長、導演、演員等。
1948年,與蘇里、吳茵共同創作歌劇《鋼骨鐵筋》,后由成蔭改編為劇情電影《鋼鐵戰士》。1949年,其將柳青的小說《銅墻鐵壁》改編成了電影劇本《沙家店糧站》。1951年,武兆堤隨中國人民志愿軍奔赴朝鮮戰場。
1953年,武兆堤自朝鮮戰場返回國內,從中央電影局劇本創作所調往東北電影制片廠擔任導演。1954年,武兆堤還在由于敏編劇、許珂執導的工業題材影片《無窮的潛力》中擔任副導演。
1955年,與蘇里聯合執導戰爭電影《平原游擊隊》,該片獲得中國文化部優秀影片三等獎;同年秋天,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專修班學習。1957年,從北京電影學院導演進修班結業,回到了長春電影制片廠(前身東北電影制片廠),并與王炎聯合執導現實題材影片《尋愛記》,不久后又完成了獨立執導的第一部故事影片《地下尖兵》。
1958年,執導劇情片《工地青年》,該片講述了學校出來不久的見習技術員尚越在工地上成長的故事;同年,執導紀錄性藝術片《紅領巾的故事》;此外,還與尹一青、紀葉聯合編寫了電影劇本《并肩前進》,此劇本后由嚴恭執導。
1959年,由其執導的劇情電影《冰上姐妹》上映。1961年,執導由白德彰、王延盛共同主演的劇情電影《七天七夜》。1964年,執導戰爭電影《英雄兒女》,影片改編自巴金小說《團圓》。
1971年,與馬爾路、姜樹森聯合執導京劇戲曲藝術片《沙家浜》。1980年,武兆堤被文化部任命為北京電影制片廠副廠長兼導演;同年,將話劇《陳毅出山》改編為劇情電影《山重水復》。1992年9月3日,武兆堤病逝,享年7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