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鮑照(416年?—466年),唐人或避武后諱而作“鮑昭”,字明遠,祖籍東海(今山東省郯城縣),南朝宋文學家,與北周庾信并稱“鮑庾”,與顏延之、謝靈運并稱“元嘉三大家”。
基本資料
詳細介紹
鮑照家境貧困,因而年少時曾從事農耕;元嘉十二年(435年),鮑照獻詩言志而被劉義慶擢為臨川王國侍郎,之后又先后入劉義季和劉濬幕府,隨后依隨宋孝武劉駿;大明五年(461年),鮑照出任劉子頊前軍參軍,故世稱“鮑參軍”。泰始二年(466年),劉子頊因起兵反宋明帝劉彧失敗被殺時,鮑照于亂軍中遇害,時年約五十一歲。其詩雅麗,不避危仄;又創七言隔句用韻與中間換韻之法,對后世詩歌頗有影響。有《鮑參軍集》。
在文學創作方面,鮑照在游仙、游山、贈別、詠史、擬古、數詩、建除詩、字謎、聯句等方面均有佳作留世,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同時,鮑照的文學成就存在一個聚訟千古的嚴肅課題,即鮑照是否梁陳宮體詩的先導或濫觴。對此,南朝梁的蕭子顯、宋代的張戒、近代的劉師培、現代的陳鐘凡、陳寂亦等評論家基本持贊同態度;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理事鐘優民等則認為鮑照詩與宮體詩存在本質區別,二者不可同日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