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潔,中國早期電影事業家。少時因家境貧寒,未念完中學,于1910年即到上海當學徒,后又去新加坡謀生。他刻苦好學,自學英語。
基本資料
詳細介紹
。1918年返回上海,供職于“青年會”,開始對電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21年12月,他和顧肯夫、張光宇合編了《影戲雜志》,是中國第一本電影雜志。陸潔分工負責翻譯和編務,他為讀者翻譯和介紹了不少有關外國電影的知識,首創和統一了一批電影專門名詞和術語,如“導演”、“明星”、“電影本事”等。后在由他編劇,顧肯夫、陳壽蔭導演的影片《人心》的片頭上,首次打上“導演”這個稱謂。1923年9月,他開設了一個專為各電影廠辦理廣告業務的“商社”,并以“商社”的名義,編發了一本雜志《影戲半月刊》,共出刊20余期,這也是中國早期電影刊物之一。1924年2月,陸潔加入大中華影片公司,繼《人心》后又寫了電影劇本《戰功》。次年,大中華與百合公司合并,改組成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由他編導或經他寫字幕說明的影片有:《小廠主》、《殖邊外史》、《柳暗花明》等。通過創作實踐,為他在30年代開始成為一個出色的制片人,打下了基礎。1931年初,出任聯華影業公司二廠經理,經他的運籌策劃,先后攝制了《共赴國難》、《小玩意》、《漁光曲》、《大路》等優秀影片。上海淪為“孤島”時期,他統攬合眾、春明、大成三家影片公司的行政管理、人事安排工作。1946年10月,文華影片公司成立,陸潔擔任常務董事兼廠長。他在管理、計劃調度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務實、精干、行之有效的措施,當時“文華”的基本演員及職工僅四十余人,卻能保持均衡生產,每年攝制影片四部,足見他在制片、管理方面的才華。建國后,他歷任聯營廠攝影場主任、上海電影制片公司顧問、上海市電影局顧問,為建立人民電影在制片方面的規章制度,提供了不少有益的經驗;他還把珍藏多年的電影資料,無私地奉獻給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