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綬琯(1923年1月15日—2021年1月28日 ),出生于福建福州,天文學家、中國現代天體物理學的奠基者之一、科普教育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名譽臺長、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
基本資料
詳細介紹
1936年13歲時考入馬尾海軍學校。始學航海,后轉造船。1943年在重慶畢業。1945年赴英國留學;1946年至1949年在英國皇家格林尼治海軍學院造船班深造;1950年被聘為倫敦大學天文臺助理天文學家;1953年回國先后就職于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上海徐家匯觀象臺、北京天文臺,歷任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研究員、臺長、名譽臺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1年開始先后擔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副主任(至1993年)、主任(1994年至1996年);1985年擔任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之后改任名譽理事長;1993年紫金山天文臺將國際編號為3171號的小行星命名為王綬琯星;1996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998年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1999年發起倡議,并組織成立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
王綬琯開創了中國射電天文學觀測研究,提高了中國授時訊號精度,推動了天體測量學發展,研制出多種射電天文設備,20世紀90年代與蘇定強等提出大天區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LAMOST)的初步方案。
2021年1月28日21時37分,王綬琯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