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光憲(1920年11月7日~2015年4月28日),浙江省上虞縣(今紹興市上虞區(qū))人。物理化學家、無機化學家、教育家,200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被譽為“中國稀土之父”、“稀土界的袁隆平”。
基本資料
詳細介紹
1920年11月7日,徐光憲出生于浙江省上虞縣(今紹興市上虞區(qū)),兄妹7人中徐光憲最小,父親徐宜況畢業(yè)于政法大學,在一所律師樓任職。
在上學之前,身為律師的父親徐宜況已經開始用中國古代數學命題—“雞兔同籠”以及中國國粹圍棋來培養(yǎng)徐光憲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小光憲對下圍棋產生了興趣。
中學時期,徐光憲就讀于紹興稽山中學,曾獲浙江省數理化競賽優(yōu)勝獎;此外,還曾受到過任教于上虞春暉中學的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潛、豐子愷、李叔同(弘一法師)等著名前輩的熏陶。
1936年9月,僅上了一年高中的徐光憲轉入浙江大學附屬杭州高級職業(yè)學校土木科就讀。
1937年,日本侵華戰(zhàn)爭爆發(fā),杭州淪陷,徐光憲轉學至寧波高級工業(yè)職業(yè)學校(浙江工業(yè)大學前身)。
1939年,畢業(yè)于寧波高級工業(yè)職業(yè)學校;畢業(yè)后,徐光憲和另7名同學被錄取至“敘昆鐵路”當練習工程員,沒想到領隊中途攜大家的差旅費潛逃,身無分文的徐光憲只好去投靠在上海做中學教員的大哥;同年考入大同大學理學院化學系。
1940年,徐光憲因為住在當時法租界的一個煤球廠里,而大同大學在英租界,所以改考入借法租界震旦大學上課的交通大學(今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
1944年7月,畢業(yè)于交通大學化學系,并獲理學學士學位;畢業(yè)后,在上海寶華化學廠任技師。
1946年1月,徐光憲又回到交通大學擔任化學系顧翼東教授的助教;同年4月18日,徐光憲與大自己1歲的交大同班同學高小霞在上海國際飯店結為伉儷。
1948年1月,徐光憲考取自費公派赴美國留學生,進入了美國的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化工系讀研究生。但一學期下來,遲遲拿不到助教資格,這樣將導致他沒有生活著落。急切之下,他輾轉聯系到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中國留學生唐敖慶,經唐敖慶推薦轉入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徐光憲在哥倫比亞大學因成績優(yōu)秀而很快獲得助教職位,解除了生活上的后顧之憂。他用一年時間就獲得了碩士學位,開始攻讀博士學位。
1950年7月,因成績優(yōu)異,徐光憲被推薦加入美國菲拉姆達阿珀西龍榮譽化學會(PhiLamdaUpsilon)。
1951年3月,徐光憲完成了題為《旋光的量子化學理論》博士論文,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化學博士學位,并被選為美國西格瑪克塞(SigmaXi)榮譽科學會會員。
其導師貝克曼(C.D.Beckmaan)看好徐光憲的學術潛質曾挽留他留在美國繼續(xù)從事科學研究,并推薦他去芝加哥大學馬利肯(R.S.Mulliken)教授處做博士后研究。當時徐光憲的妻子高小霞正在攻讀博士學位,若徐光憲去馬利肯教授處從事研究工作,不但自己可以獲得好的科研環(huán)境,而且也為高小霞創(chuàng)造良好的攻讀學位的條件。
當時朝鮮戰(zhàn)爭已經爆發(fā),中美關系異常緊張,徐光憲和高小霞均感到祖國更需要自己,高小霞毅然中斷攻讀學位,徐光憲放棄即將到手的工作,夫妻倆人借華僑回國省親的名義,于1951年4月15日與夫人高小霞離開舊金山,乘船回到中國。
1951年5月,徐光憲經先期回國的唐敖慶推薦,受聘于北京大學化學系擔任副教授,同時還兼任燕京大學化學系副教授,開始著手培養(yǎng)量子化學和絡合物化學方面的研究生。
1952年9月,教育部對全國高等院校進行調整時,徐光憲和高小霞很幸運未被調整,繼續(xù)留在北京大學任教;9月10日,加入中國民主同盟。
1954年暑期,徐光憲與唐敖慶、盧嘉錫、吳征鎧等人在北京主辦了物質結構講習班,為全國高校培養(yǎng)了一批理論化學方面的教師。
1957年9月,由于國防和學科建設的雙重需要,徐光憲被任命為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副主任兼核燃料化學教研室主任,開始從事核燃料萃取化學研究。
1961年,由于研究和教學工作成績卓著,徐光憲晉升為教授。
1964年8月,參加二機部在青島燕兒島召開的極密會議,會議決定摒棄蘇聯提供的沉淀法,以中國自行研究的、先進的萃取法籌建核燃料后處理廠,制造原子彈原料钚。
文化大革命期間,徐光憲由于海外學習和工作的經歷,受到了排擠和迫害,1969年底,被迫離開技術物理系,到江西農場勞動。但他沒有放棄研究工作,曾用一段時間潛心研究化學中的自然辯證法。
文革后期,從1972年開始,徐光憲由江西農場回化學系,又轉向稀土分離和萃取方面的研究,并很快獲得突破,于1975年提出了稀土串級萃取理論。
1976年6-7月間,依照有色冶金研究總院的請求,徐光憲在上海耀龍化工廠主辦了一期串級萃取討論班。
1980年12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后改稱院士)。
1983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6年2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成立,任化學學部主任。
1989年4月,國家計委批準徐光憲在北京大學籌建稀土材料化學與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其擔任首任主任,后使該實驗室成為中國稀土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重要基地;同年9月,參加在澳大利亞召開的第三屆亞洲化學大會,并當選為亞洲化學會主席。
1991年,被選為亞洲化學聯合會主席;同年5月,任在京召開第二屆國際稀土會議副主席,兼程序委員會主席,作大會學術報告;同年6月,任第三屆國家自然科學獎勵委員會委員;同年8月,任在京召開第四屆亞洲化學大會主席,受到江澤民主席的接見。
1994年1月,應臺灣工業(yè)研究院院長邀請訪問臺灣新竹,作稀土分離化學學術報告;應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邀請訪問臺北,作原子價新概念的學術報告;同年,徐光憲與高小霞這對院士伉儷榮獲首屆“中華藍寶石婚佳侶獎”。
1995年,受聘任東北大學名譽教授。
1996年4月7日,與高小霞應邀參加交通大學100周年紀念及交大院士紀念館開幕剪彩。
2009年1月9日,獲得200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15年4月28日上午,徐光憲院士不幸逝世,享年9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