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9年至1953年就讀于廈門大學數學系,1953年9月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1955年2月由當時廈門大學的校長王亞南先生舉薦,回母校廈門大學數學系任助教。1957年10月,由于華羅庚教授的賞識,陳景潤被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1973年發表了(1+2)的詳細證明,被公認為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
基本資料
詳細介紹
1933年5月22日,出生于福建省閩侯縣(今福州市倉山區城門鎮臚雷村)。
1948年2月考入福建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前身福州英華高一上春季班。
1950年夏高三上提前考入廈門大學數理系。
1949年至1953年,他就讀于廈門大學數學系。大學畢業后,由政府分配至北京市第四中學任教。
1953-1954年在北京四中任教,因口齒不清,被“停職回鄉養病”。
1954年調回廈門大學任資料員,同時研究數論,對組合數學與現代經濟管理、科學實驗、尖端技術、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等問題也作了研究。
1955年2月經當時廈門大學的校長王亞南先生推薦,回母校廈門大學數學系任助教。
1956年,發表《塔內問題》,改進了華羅庚先生在《堆壘素數論》中的結果。
1957年9月,由于華羅庚教授的重視,調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任研究實習員。
1960-1962年,轉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所工作。
1962年任助理研究員。
1965年稱自己已經證明(1+2),由師兄王元審查后于1966年6月在科學通報上發表。
1966年發表《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簡稱“1+2”),成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
1973年他在《中國科學》發表了“1+2”的詳細證明并改進了1966年宣布的數值結果,立即在國際數學界引起了轟動,被公認為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是篩法理論的光輝頂點。他的成果被國際數學界稱為“陳氏定理”,寫進美、英、法、蘇、日等六國的許多數論書中。這項工作還使他與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獲得中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1974年被重病在身的周總理親自推薦為四屆人大代表,并被選為人大常委會委員。
1975年1月,當選為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后任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
1977年破格晉升為研究員。
1979年完成論文《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將最小素數從原有的80推進到16,受到國際數學界好評。
1979年應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之邀前往講學與訪問,受到外國同行的廣泛關注。
1980年當選中科院物理學數學部委員。(院士)
1981年3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88年被定為一級研究員。
1992年任《數學學報》主編,榮獲首屆華羅庚數學獎。
1996年3月19日下午1點10分,陳景潤在北京醫院去世,年僅63歲。他為科學事業做出的最后一次奉獻是:捐贈遺體供醫院解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