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人資料簡介
錢學森于1955年10月沖破重重阻力回到中國后長期擔任中國導彈航天事業主要技術領導職務,他指導設計的中國第一枚液體探空火箭于1960年2月發射成功。此后又作為技術總負責人,協助聶榮臻成功組織了中國首次導彈與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
生平經歷
1911年12月11日,錢學森出生于上海,籍貫浙江杭州。1929年,畢業于國立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今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1929年—1934年,就讀于國立交通大學(今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臺灣陽明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1934年,考取國立清華大學飛機設計專業留美公費生。1934年—1935年,先后在杭州筧橋飛機廠、南昌空軍飛機修理廠見習。1935年8月,入讀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1936年10月,轉學至加州理工學院,師從馮·卡門(vonKarman)。1939年6月,獲得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和數學博士學位;同年,任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助理研究員。1943年—1945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助理教授。1945年,任加州理工學院副教授。少年錢學森(攝于1917年)少年錢學森(攝于1917年)1946年,任麻省理工學院副教授。1947年,任麻省理工學院教授。1949年—1955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中心主任、教授。1955年6月,錢學森擺脫特務監視,在寫給比利時親戚的家書中,夾帶了給時任全國人大會副委員長陳叔通的信,請求祖國幫助他早日回國;8月,王炳南在中美大使級會談中以錢學森這封信為依據,迫使美國政府不得不允許錢學森離美回國;10月,錢學森一家到達香港,同日過國境,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1956年1月,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5月,任國防部航空工業委員會導彈管理局總工程師、導彈研究院院長。1957年,補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月,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11月,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院長。1958年,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力學系主任。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5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1968年,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院長。1923年至1929年在國立北師大附中讀書時的錢學森1923年至1929年在國立北師大附中讀書時的錢學森1969年4月,任中國共產黨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1970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1973年8月,任中國共產黨第十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1977年8月,任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1982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9月,任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1986年4月,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6月,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1988年,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91年,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1993年,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9年9月,獲得兩彈一星功勛獎章。2009年10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教育經歷
1911年12月11日,錢學森在上海市出生。不滿三周歲時,因父親錢均夫赴北京民國政府教育部任職,于1914年跟隨遷居北京。1917年9月開始,錢學森先后在國立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附屬小學校(今北京第二實驗小學)、國立北京高等師范學校附屬國民學校高等小學校(今北京第一實驗小學)、國立北京師范大學校附屬中學校(今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學習。1929年9月至1934年7月,錢學森在國立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攻讀鐵道機械工程專業,并以優異成績順利畢業。隨后,考取清華大學“庚款留美”航空機架專業公費生,還在空氣動力學王士倬教授的指導下先后到杭州筧橋的中央飛機制造廠、南昌第二航空修理廠、南京第一航空修理廠、上海海軍制造飛機處進行為期一年的實地考察和進修。1935年9月至1936年夏,就讀于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并獲得航空工程碩士學位。1936年10月至1939年,在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師從世界著名空氣動力學家馮·卡門,完成《高速氣體動力學問題的研究》等四篇博士論文,獲得航空、數學博士學位。
在美工作
博士畢業后,錢學森先后在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擔任研究員(1939年至1943年)、助理教授(1943年至1945年)、副教授(1945年至1946年)。1946年,跟隨馮·卡門回到麻省理工學院擔任航空系副教授。次年2月,經馮·卡門推薦,錢學森成為麻省理工學院正教授,同時也成為了該校當時最年輕的終身教授。此后,錢學森還擔任了全美中國工程師學會會長、麻省理工學院古根海姆噴氣推進中心主任。
歸國工作
1949年10月,錢學森開始為回到中國做準備,退出美國國防部科學咨詢團,并辭去兼任的美國海軍軍械研究所顧問職務。次年初夏,錢學森向時任加州理工學院院長杜布里奇提出回國探親,但遭到美國聯邦調查局兩名探員的審查,他們宣稱有足夠的證據表明錢學森是美國共產黨黨員。同年,錢學森位于洛杉磯帕薩迪納的住宅被美國司法部移民歸化局稽查人員包圍,之后被拘留。即便在杜布里奇和從歐洲趕回的馮·卡門的努力之下結束了特米諾島拘留所15天的拘禁之災,但錢學森仍處于軟禁之中。1955年,錢學森寫信給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陳叔通,陳叔通隨即把信交給周恩來。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指示,中方代表王炳南在第二次中美大使級會談時出示錢學森致陳叔通的信,要求美方準許錢學森離境回國。同年,美國司法部移民歸化局通知錢學森允許離開美國。1955年10月,錢學森回到中國。
建設祖國
回到中國后,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院長陳賡、國防部部長彭德懷與錢學森商談研制導彈事宜。此后,錢學森長期擔任中國導彈航天事業主要技術領導職務。1956年,錢學森受命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所——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擔任首任院長。同年,錢學森按照周恩來總理的意見,向國務院遞交了《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參與制定國家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和全國力學研究總體規劃,并擔任綜合組組長。1957年5月,錢學森被增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58年,參與創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擔任力學和力學工程系主任。1960年2月,指導設計的中國第一枚液體探空火箭發射成功。1964年6月,作為發射場最高技術負責人,同現場總指揮張愛萍一起組織指揮中國第一枚改進后的中近程地地導彈“東風二號”發射試驗。1966年10月,作為技術總負責人,協助聶榮臻成功組織中國首次導彈與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1970年4月,牽頭組織實施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任務,成為新中國科技發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1971年3月,組織完成“實踐一號”衛星發射試驗,首次獲得中國空間環境探測數據,為中國研制應用衛星、通信衛星積累了經驗。1973年9月,錢學森首次提出建立導彈航天測控網概念,此后組織啟動了遠洋測量船基地建設工程。20世紀80年代,錢學森又先后參與組織領導中國首次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飛行試驗、中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發射任務。1994年6月,被選聘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