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人資料簡介
人物生平
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生于湖南長沙,生時祖母黃夫人以其生值寅年,取名寅恪,恪為兄弟間排輩。陳寅恪兒時啟蒙于家塾,學習四書五經、算學、地理等知識。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祖父陳寶箴去世后,陳三立舉家遷居江蘇金陵,在家中開辦思益學堂,教授四書五經、數學、英文、體育、音樂、繪畫等課程,先后延聘教師有國學大師王伯沆、柳翼謀、周大烈。陳家兩代素來倡議新政,“思益學堂”領風氣之先采用現代化教育,陳三立與教師相約一不打學生、二不背死書,一派新式作風,深得當時兩江總督張之洞贊賞。如此家學淵源下,陳寅恪自小除打好深厚的國學底子,眼界并擴及東西洋,留學日本前便“從學于友人留日者學日文”。
教育經歷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陳寅恪隨兄衡恪東渡日本,入日本巢鴨弘文學院。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因足疾輟學回國,后就讀上海復旦公學。宣統二年(1910年)自費留學,先后到德國柏林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就讀。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于1914年回國。民國七年(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費的資助,再度出國游學,先在美國哈佛大學隨籃曼教授學梵文和巴利文。民國十年(1921年),又轉往德國柏林大學隨路德施教授攻讀東方古文字學,同時向繆勤學習中亞古文字,向黑尼士學習蒙古語,并結識了后成為一代外交與文化大家的厲麟似。在留學期間,他勤奮學習、積蓄各方面的知識而且具備了閱讀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種語言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學的工具,他國學基礎深厚,國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見解,多為國內外學人所推重。民國十四年(1925年)陳寅恪回國。這時,清華學校改制為大學,設立研究院國學門,由胡適建議采用導師制。其“基本觀念,是想用現代的科學方法整理國故”。聘任當時最有名望的學者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等人為導師,人稱清華四大國學大師。當時的研究院主任吳宓很器重他,認為他“最為學博識精”。梁啟超向校長曹云祥力薦陳寅恪為導師,并向人介紹:“陳先生的學問勝過我。”民國十五年(1926年)六月,他只有36歲,就與梁啟超、王國維一同應聘為研究院的導師,并稱“清華三巨頭”。民國十七年(1928年)在上海與臺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唐筼結婚。二人育有三女,一生相濡以沫。民國十八年(1929年)他在所作的王國維紀念碑銘中首先提出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為追求的學術精神與價值取向。他當時在國學院指導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學兼課,同時對佛教典籍和邊疆史進行研究、著述。在清華大學開設語文和歷史、佛教研究等課程。他講課時或引用多種語言,佐證歷史;或引詩舉史,從《連昌宮詞》到《琵琶行》、《長恨歌》,皆信口道出,而文字出處,又無不準確,伴隨而來的闡發更是精當,令人嘆服!盛名之下,他樸素厚實,謙和而有自信,真誠而不偽飾,人稱學者本色。民國十九年(1930年)清華國學院停辦,陳寅恪任清華大學歷史、中文、哲學三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歷史語言研究所第一組組長,故宮博物院理事等職。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月,抗日戰爭爆發,日軍直逼平津。陳寅恪的父親陳三立義憤絕食,溘然長逝。治喪完畢,寅恪隨校南遷,過著顛沛流離的旅途生活。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秋西南聯大遷至昆明,他隨校到達昆明。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春英國牛津大學聘請他為漢學教授,并授予英國皇家學會研究員職稱。他是該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國語漢學教授,在當時是一種很高的榮譽。他離昆明到香港,擬全家搭英輪轉赴英國牛津大學任教,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被逼暫居香港,任香港大學客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民國三十年(1941年)十二月八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人占領香港,陳寅恪立即辭職閑居,日本當局持日金四十萬元委任他辦東方文學院,他堅決拒絕。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專程請他到已被日軍侵占的上海授課。他又一次拒命,隨即出走香港,取道廣州灣至桂林,先后任廣西大學、中山大學教授,不久移居燕京大學任教。這一時期,在繁忙的教學中,他仍致力于學術研究,先后出版了《隋唐制度淵源論稿》、《唐代政治史論稿》兩部著作,對隋唐史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為后人研究隋唐史開辟了新的途徑。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戰勝利后,陳寅恪再次應聘去牛津大學任教,并順便到倫敦治療眼睛,但由于此前在國內進行過一次不成功的手術,再經英醫診治開刀,目疾反而加劇,最后下了雙目失明已成定局的診斷書。寅恪懷著失望的心情,辭去聘約,于1949年返回祖國,任教于清華園,繼續從事學術研究。解放前夕,他到廣州,拒絕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傅斯年要他去臺灣、香港的邀聘,任教于廣州嶺南大學。院系調整,嶺南大學合并于中山大學,遂移教于中山大學。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先后被選為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文史館副館長、第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等職。(據《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僅有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函請陳寅恪任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歷史研究所第二所長記載,并注明辭謝未就,薦陳垣代己。上述職務據《修水縣志稿》),繼續任中山大學教授。1957年,眼疾開始治療。1962年,右腿跌骨折,胡喬木前往看望,關心他的文集出版。他說:“蓋棺有期,出版無日。”胡喬木笑答:“出版有期,蓋棺尚早。”在助手的幫助下,他把《隋唐制度淵源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以外的舊文,編為《寒柳堂集》《金明館叢稿》,并寫有專著《柳如是傳》,最后撰《寒柳堂記夢》。他的助手黃萱曾感慨地說:“寅師以失明的晚年,不憚辛苦、經之營之,鈞稽沉隱,以成此稿(即《柳如是別傳》)。其堅毅之精神,真有驚天地、泣鬼神的氣概。”文化大革命開始之后,陳寅恪遭到殘酷折磨。使他最傷心的是,他珍藏多年的大量書籍、詩文稿,多被洗劫。1969年10月7日病逝于廣州。同年11月21日,陳寅恪的夫人唐筼在安排完一切后事后安詳辭世。
主要成就科研成就
陳寅恪長期致力于史學研究工作,研究范圍甚廣,他對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宗教史(特別是佛教史)、西域各民族史、蒙古史、古代語言學、敦煌學、中國古典文學以及史學方法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陳寅恪治學主旨“在史中求識”。繼承了清代乾嘉學者治史中重證據、重事實的科學精神,又吸取西方的“歷史演進法”,即從事物的演化和聯系考察歷史,探究史料,運用這種中西結合的考證比較方法,對一些資料窮本溯源,核訂確切。并在這個基礎上,注意對史實的綜合分析,從許多事物的聯系中考證出關鍵所在,用以解決一系列問題,求得歷史面目的真相。他這種精密考證方法,其成就超過乾隆、嘉慶時期的學者,發展了中國的歷史考據學。
魏晉南北朝
陳寅恪以研究中古史的著述影響最大。他分析了東漢以后,中國社會上儒家大族與非儒家寒族在政治上形成兩個不同的集團,其勢力的升降為當時政治演變的基礎。陳寅恪是魏晉南北朝史研究的開拓者,涉及的領域相當廣泛,提出許多精辟見解。在對魏晉南北朝史研究的成果,不僅在許多方面都有開拓創建,而且有許多方法、結論至今仍發人深思,給人啟迪。他從等級性,宗法性、民族性、宗教性四大突出特點進行分析,使政治史和文化史的研究推向了深入。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關于民族與文化的歷史考察。在《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他反復強調種族與文化問題是研究中古史最重要的關鍵。在民族融合與文化整合關系上,他提出“北朝胡漢之分,在文化而不在種族”的論點。這對研究中華民族融合史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陳寅恪對魏晉南北朝史研究最精湛的部分,也是他超越前人的方面在于:一是史料的擴充,如詩文與史實的互證、考古與音韻資料的應用、域外記載的采擷;二是分析方法的改進,即史法的進步。該書雖非陳寅恪的原著,但仍較為真實地體現了陳寅恪在魏晉南北朝史方面的研究成果。
隋唐
隋唐兩朝共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是我國中世紀的極盛時代,居當時世界各國的前列。但是史家對這一時期歷史的許多重要問題研究得非常不夠,特別是對其文物制度淵源流變的研究,缺少符合歷史事實的論著。陳寅恪有鑒于此,于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寫出了《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應用大量資料,系統地論述了從漢魏到隋唐文物制度的淵源和演變,對海內外學術界有重大影響。另一方面,陳寅恪從“古文運動”,“新樂府”、“行卷”三方面人手研究唐代文學。他把“古文運動”與民族意識,文化交互關系結合起來研究,提出了研究唐代文學新見解。在《論韓愈》一文中,指出古文運動的中心是恢復古代儒家思想的地位,韓愈等是走在古文運動中最前的人。他認為“新樂府”是我國文學逐步趨向下層的一個重要標志,其價值與影響比陳子昂李白更為高遠,這種見解超越了前人。他是第一個對“行卷”進行全面研究的人,重要成就是發掘了“行卷”思潮。在《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用宇文泰的“關中本位政策”所鳩合的集團興衰和分化,解釋唐代近三百年間統治階級的升降,論證充分,后來學者多所稱道。此外,他在書中,精細入微地考察了隋唐時期的主要制度,如禮儀、職官、刑律、音樂、兵制、財政諸制,發其源而究其變,提出關于“關隴集團”的概念,為后學提示了一個宏觀地把握西魏、北周、隋代至初唐歷史發展基本線索的關鍵,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明清
陳寅恪所著80余萬言的《柳如是別傳》為明清文學研究提供了許多價值的成果。他詳細考證了柳如是,精辟地詮釋了錢、柳詩文。他頌揚柳如是,贊同錢廉益的觀點,使人耳日一新。他為錢、柳詩文進行箋證,反映明清之際的政治、社會狀況,是以詩文論證一代史事的典范。該書不僅是陳寅恪檢驗自己畢生學術水平的一次綜合實踐,同時也是陳寅恪一生治史思想的結晶。
人物事件四不講
陳寅恪治學面廣,宗教、歷史、語言、類學、校勘學等均有獨到的研究和著述。他曾言:“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過去講過的,也不講。現在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因此,陳寅恪的課上學生云集,甚至許多名教授如朱自清、馮友蘭、吳宓、北大的德國漢學家鋼和泰等都來聽他的課。
親屬成員
祖父:陳寶箴,晚清維新派政治家,曾官拜湖南巡撫。父:陳三立,晚清著名詩人,字伯嚴,號散原。光緒十二年進士,授吏部主事。母:俞明詩,山陰俞明震(恪士)之妹,俞大維之姑母。能詩而擅鼓琴,有《神雪館詩集》(未刊)。兄弟:陳衡恪、陳隆恪、陳方恪、陳登恪。妹:陳正午(俞大維之妻)。夫人:唐筼,臺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子女:陳流求、陳小彭、陳美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