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彥博(1006年10月23日-1097年6月16日 ),字寬夫,號伊叟 。汾州介休(今山西省介休市)人 。北宋時期政治家、書法家。
基本資料
詳細介紹
天圣五年(1027年),文彥博進士及第,歷任知縣、通判,后由監(jiān)察御史遷官殿中侍御史。又改河?xùn)|轉(zhuǎn)運使,知秦州、益州,入朝升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慶歷八年(1048年),因討平王則起義之功,升任同平章事,成為宰相?;实v三年(1051年)被劾罷相,出知許、青、永興等州軍,至和二年(1055年)再次拜相。嘉祐三年(1058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國公。宋神宗時,始終反對王安石變法,極力反對市易司差官監(jiān)賣果實,出判大名、河南府,累加至太尉。元豐六年(1083年),以太師致仕。在洛陽時,相繼組織“五老會”“耆英會”。宋哲宗即位后,經(jīng)宰相司馬光舉薦,起授平章軍國重事,參與廢除新法。元祐五年(1090年),以守太師致仕。紹圣四年(1097年),降授太子少保,同年去世,終年九十二歲。宋徽宗時,與司馬光等并入元祐黨人碑,后追復(fù)太師,謚號“忠烈”。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從祀歷代帝王廟。
文彥博歷仕仁、英、神、哲四朝,薦躋二府,七換節(jié)鉞,出將入相五十年,為宋朝元老重臣。任殿中侍御史期間,平反劉平冤案;為相期間,穩(wěn)固朝局,大膽提出裁軍八萬之主張,精兵簡政,減輕人民負擔(dān),有賢相之譽。撰有《大饗明堂紀(jì)要》《藥準(zhǔn)》,皆不存。今有《文潞公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