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岐伯,中國上古時期著名的醫學家,精于醫術脈理,名震一時,后世尊稱為“華夏中醫始祖”“醫圣”。由于年代過于久遠,關于他的籍貫說法不一。 今傳《素問》基本上是黃帝詢問,岐伯作答,以闡述醫學理論,顯示了岐伯高深的醫學造詣。中國傳統醫學素稱“岐黃”,或謂“岐黃之術”,岐伯當屬首要地位。
基本資料
詳細介紹
岐伯是中國上古時代最著名的醫生,由于年代過于久遠,關于他的籍貫有不同的說法,除了陜西岐山說,還有甘肅慶陽說,四川鹽亭說。一般認為,岐伯是岐山(今陜西省岐山縣)人。
岐伯從小善于思考,有遠大的志向,喜歡觀察日月星辰、風土寒暑、山川草木等自然界的事物和現象。還懂音樂,會做樂器,測量日影,多才多藝,才智過人。后見許多百姓死于疾病,便立志學醫,四處尋訪良師益友,精于醫術脈理,遂成為名震一時的醫生。
宋《路史》載:“古有岐伯,原居岐山之下。黃帝至岐見岐伯,引載而歸,訪于治道。”南宋紀傳體通史《通志》載:“岐氏,周故都也,今鳳翔岐山是也。太王居之,至文王始遷于豐,其支庶留岐,故為岐氏。又古有岐伯,為黃帝師。”黃帝西至于小崆峒(今岐山“孔頭溝”的方言轉音)問道,見西北雍州(今鳳翔岐山)長者鶴發童顏,健步如飛;少者肌潔容美、俊逸瀟灑,問后方知是神醫岐伯之功。遂在岐地尋訪有道之人,訪賢時發現了很有才能的岐伯,于時黃帝就恭請岐伯為臣,貴遵為天師,謀討濟世通途,幫助他治理天下。《史記·孝武本紀》載:“公玉帶曰:黃帝時雖封泰山,然風后、封鉅、岐伯令黃帝封東泰山、禪凡山、合符然后不死焉?”《帝王世紀》載:“岐伯,黃帝臣也,帝使岐伯嘗味草木,典治醫病,經方《本草》、《素問》之書咸出焉。”從上述古文獻記載可見,遠古時確有岐伯其人,他同黃帝合著了醫書《素問》、《靈樞》,合稱《黃帝內經》,開辟了中醫著述之先河。其內容多以他與黃帝答問的體裁寫成,所以,記載“岐伯”的最早的文獻是《黃帝內經》。
中醫學素稱“岐黃”或謂“岐黃之術”,岐伯當屬首要地位,不少學者對這種觀點持肯定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