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孝宗趙昚(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字元永,宋朝第十一位皇帝、南宋第二位皇帝(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
基本資料
詳細(xì)介紹
趙昚生于秀州(今浙江嘉興),初名伯琮,是宋太祖趙匡胤七世孫,生父為趙子偁。紹興二年(1132年),他被宋高宗趙構(gòu)育于宮中,翌年改名為瑗。紹興五年(1135年),受封建國公。紹興十二年(1142年),進封普安郡王,出宮居住。紹興三十年(1160年),被立為皇子,受封建王,改名為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被立為皇太子,改名為昚。同年,高宗讓位于趙昚,使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趙昚即位之初,銳意進取,平反岳飛,起用張浚,發(fā)動隆興北伐,試圖收復(fù)中原,然而慘遭敗北,不得已與金朝締結(jié)隆興和議,恢復(fù)了宋金之間的和平狀態(tài)。此后,他注重內(nèi)政,整頓吏治,裁汰冗官,重視理財,賑濟百姓,南宋呈現(xiàn)安定局面,史稱“乾淳之治”。趙昚也被認(rèn)為是南宋最有作為、最賢明的皇帝,史家譽之為“南渡諸帝之稱首”。
淳熙十六年(1189年),趙昚以為高宗服三年之喪為由,禪位于皇太子趙惇,被尊為“至尊壽皇圣帝”。然而趙惇不孝,導(dǎo)致趙昚在退位后郁郁成疾,于紹熙五年(1194年)駕崩,享年六十八歲。廟號孝宗,謚號哲文神武成孝皇帝(后加謚紹統(tǒng)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葬于永阜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