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弼(1004年2月13日 -1083年8月8日),字彥國。河南(今河南省洛陽市)人。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基本資料
詳細介紹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富弼舉茂才異等,歷授將作監丞、直集賢院、知諫院等職。慶歷二年(1042年),奉命出使遼國時,以增加歲幣為條件,據理力爭,拒絕割地要求,并陳和戰之利害。回朝后任樞密副使,與范仲淹等共同推行慶歷新政。新政失敗后,出知鄆州、青州等地。任內救助數十萬災民。至和二年(1055年),與文彥博一同拜相,世稱“富文”。宋英宗即位,召為樞密使,因足疾解職,進封鄭國公。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再度為相,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判亳州,拒不執行青苗法。后以司空、韓國公致仕,退居洛陽,仍繼續請求廢止新法。元豐六年(1083年),富弼去世,享年八十歲。累贈太師,謚號“文忠”。元祐元年(1086年),配享神宗廟庭,宋哲宗親篆其碑首為“顯忠尚德”。為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從祀歷代帝王廟。今存《富鄭公集》。
富弼多次出使遼國,對西夏情形也十分關注。他利用自己對宋、遼、西夏三國關系的透徹了解,助宋朝撬開遼夏同盟,使宋、遼、西夏三足鼎立的格局逐漸穩定。但晚年力抵變法,又勸神宗“愿二十年口不言兵”,被認為是因循守舊、銳氣盡喪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