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人資料簡介
岑參簡介
岑參,(715-770),別名岑嘉州,唐玄宗開元三年(有爭議)生于荊州江陵,即今湖北省江陵縣。他出自三代相門之家,但到了他這一代,岑氏已然沒落。由于其父岑植早亡,岑參“早歲孤貧”,經歷了一段隱居時光后走上了干祿之途。岑參的仕途并不順利,授官后“十年皆小官”,在他第二次出塞時,安史之亂爆發了,盛唐時的太平盛世走向了終結。安史亂后,岑參在官階上有所升遷,但最高也只做到了郎官。被外調入蜀后,他與“因亂得官”的上司崔旰的相處并不算和諧,最后被朝廷罷官,寓居成都,客死他鄉。岑參代表作品有《逢入京使》《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京》等等。他的仕進之路坎坷而心酸,但在藝術上,他兩入邊塞的經歷讓他寫出了極好的邊塞詩,在藝術上達到了難以超越的高峰。他的詩歌對以往的征戍詩進行了突破,拓展了邊塞詩的描寫題材和內容范圍,達成了意奇、語奇、調奇的藝術效果,與高適并稱高岑,在文學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跡。
岑參的讀音怎么讀
cén shēn
人物生平漫游與求仕
岑參出身于一個沒落的官宦世家。岑家先人三代為相:岑參的曾祖父岑文本在唐太宗時期官至宰相;伯祖父岑長倩是武后時的宰相;堂伯父岑羲是中宗、睿宗時的宰相,但岑羲死后,這個家族也就此沒落了。岑氏往日的輝煌給岑參帶去了一種長久的懷舊情緒,他在《感舊賦》中就追述了堂伯父做宰相時岑氏的顯貴與榮耀。先人的光榮與現實的沒落形成的反差也影響了岑參的宦海生涯,為他在官途中的經歷提供了世事無常的樣本。唐玄宗開元三年,岑參出生在河南仙洲(岑參生年有開元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之說,此處從聞一多的開元三年說)。其時他的父親岑植在仙州作刺史。岑參五歲開始讀書,對神仙故事很感興趣,他后來的詩中有不少典故出自神仙故事,如《題井陘雙溪李道士所居》就化用了葛洪《神仙傳》里東漢仙人費長房的典故。稍長后,岑參開始“遍覽史籍”。約在開元八年春,岑植升遷晉州刺史,全家搬到晉州,這時,岑參六歲。九歲時,岑參開始學寫文章,為之后的求仕做準備。然而,命運弄人,岑植在晉州任上沒過幾年就去世了。岑植死后,岑參的母親帶領三個小兒子在晉州住下來,過著“早歲孤貧”的生活,一住就是八、九年。岑參十四歲時,全家又從晉州遷到了河南府王屋縣,這是岑氏在長安、洛陽附近的別業之一。在王屋縣時,岑參時常去青蘿河邊釣魚,過著一種閑散的生活。在虢州長史任上時他就曾在《南池夜宿思青蘿舊齋》詩中懷念這段時光。開元十七年,岑參全家南渡黃河,遷到嵩山南邊岑氏的舊草堂住下了。岑參在《感舊賦》中說:“十五隱于嵩陽?!敝傅木褪沁@段經歷。在太室(嵩陽)住了一段時間后,岑參又遷往少室,即唐潁陽縣境內。他在這里住了許多年。在少室居住期間,岑參交游了許多隱者。這段隱居生活中,他寫出了許多清麗的山水田園詩。開元二十二年,岑參二十歲,他踏上了求仕之路。此時,唐玄宗駕臨東都,他便到洛陽獻書闕下。獻書獻賦不同于正常科舉,獻書人要得到最高統治者的認可以求能獲得官職,年輕的岑參當然不能做到這一點,他并未得到賞識。開元二十四年年底,唐玄宗又回到西京長安,求取仕進的人自然也轉去西京長安碰碰運氣,岑參也是其中一員。岑參到了長安赴考科舉,但是這次應試,岑參沒有及第,二月放榜之后,岑參返回了潁陽。大約就在這一年前后,岑參結了婚。約在開元二十六年春,岑參又從潁陽縣少室居止出發,動身去長安,作了較長期的停留。這一時期,岑參求仕之路阻塞不通,他寫出了《感舊賦》,感慨地總結道:“出入兩郡,蹉跎十秋。”終于,天寶三載,岑參在三十歲時一舉中第,被授予右內率府兵曹參軍的官職。右內率府是負責太子東宮的儀仗和保衛事宜的機構,兵曹參軍的具體職責是掌管武官簿書,工作總體來說比較繁忙、瑣屑,與州縣佐吏相近。乾元元年,岑參升職右補闕,從七品上。
兩赴邊塞
天寶八載,岑參結束了在西京的無聊生活,由右內率府兵曹參軍轉右威衛錄事參軍,投筆從戎動身去安西節度使幕,在兩個月的行軍后,他到達了安西節度使駐地龜茲城,開始了他的幕府生活。天寶十載正月,高仙芝入京,改任河西節度使。他的一些幕僚先到達河西節度使駐地涼州,岑參就在其中。岑參到涼州不久,大食兵犯四鎮的消息傳到了,高仙芝又須重返安西,應付變局,岑參于是滯留涼州。天寶十載六月,高仙芝兵敗的消息傳到涼州,岑參等人動身返回長安。這一次出塞赴邊,時間總共只有兩年多。岑參返回長安后,總體比較閑散,似乎沒有正式的職事。學者推測,岑參這時的官銜大約仍是右威衛錄事參軍,但這并非朝官的正員,而是邊地幕府中的“員外置”,不同于正員,因此有官無職。這一段時間里,他曾較長期地歸隱南山,交游也變得更加廣泛,除了杜甫、高適等詩人外,還有皇親國戚如駙馬崔惠童,有郡縣長官如顏真卿、宇文舍人,有安西時從軍的故友祁樂等。天寶十三載,岑參從長安出發,再次趕赴西域。學者推斷,岑參應該是先受辟為安西節度判官,后轉去北庭,實際上做的是伊西北庭節度判官。在岑參到北庭的三年時間里,破大勃律與征石國這樣的大戰已經過去了,只有一些小規模的戰爭。但是在岑參赴北庭后的第二年,安史之亂在中原爆發了。岑參的上司封常清離開西域,接受唐玄宗的任命保衛東京洛陽,因兵敗被玄宗誅殺。封常清幕府中許多人東歸長安,岑參為他們送行。天寶十五載中,岑參在北庭府、輪臺輪流居住。這年年底,安西北庭大軍被征召入京,岑參隨之東歸,他的邊塞生涯自此結束。
入長安出長安
至德二年,肅宗來到鳳翔,將領如郭子儀,文士如杜甫等都自各地趕赴鳳翔。同時,岑參也隨官兵一起從北庭到達風翔。經杜甫等人引薦,岑參被授右補闕,從七品,此官職品秩并不算高,卻是皇帝近侍,可直接進諫和上封事,地位頗為清要。至德二年八月,肅宗遣郭子儀等攻長安,九月二十九日捷書至鳳翔。十月十九日,唐肅宗離開鳳翔,二十日還長安入居大明宮,岑參跟隨入京。朝廷安定下來,表面上恢復了太平景象。乾元二年春天,朝廷中樞變動頻繁,數易宰相,岑參的老朋友們也一個個被貶離京。在這變動中,岑參于三月由右補闕轉起居舍人,一個月后,岑參被派到虢州去作郡佐,不能留在朝中了。五月,岑參從西京動身前往虢州作長史。虢州長史是從第五品上階。岑參在京時是從第六品上階,如果單論官職大小,岑參此次調官是升遷,但岑參自己卻不高興,自稱為“謫宦”。這主要因為唐朝士子重朝官輕外官,岑參也不例外。在虢州時,岑參常常感到苦悶,這在他的山水詩中反應了出來。乾元二年秋末,戰亂又起,虢州臨近前線,也受到了戰爭的波及。在戰爭的陰云下,岑參寫了不少相關的詩。岑參的戰爭詩和杜甫有很大的不同,基調不是悲哀的而是昂揚的,呈現出一種向前疾馳的姿態。上元二年冬,岑參從虢州就近遷調,再次赴任軍中。他以“太子中允,兼殿中侍御史”的頭銜,去關西節度做判官。關西節度最重要的職責是防守潼關。但岑參在潼關的大半年里過得十分清閑,甚至到了無聊的地步,他寫道:“公府日無事,吾徒只是閑?!碧拼趶V德元年正月,叛軍兵敗自殺,安史之亂結束,各路大軍返回駐地,岑參也隨之返回長安。進京后,岑參入為祠部員外郎。廣德元年秋,岑參改任考功員外郎。廣德二年夏,岑參又轉為虞部郎中。永泰元年夏秋間,岑參又由工部轉入兵部,作了庫部郎中,其時兵部長官是杜鴻漸。這年十一月,岑參又被任命為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當時蜀中正有戰爭,岑參走到漢中,又折回長安。到大歷元年二月,才又隨杜鴻漸入蜀,從此就再也沒有回到長安了。
赴蜀任職
永泰元年四月,原劍南節度使嚴武病死,其部下爭奪節度使之位,內斗不止;十月,一派將領郭英乂被殺,蜀中大亂。后不久,岑參被任命為嘉州刺史。永泰元年十一月,岑參動身入蜀,到了梁州(漢中),道路不通,赴嘉州刺史未能成行。大歷元年二月,朝廷任命杜鴻漸平蜀中之亂,岑參隨軍一同出發。然而,杜鴻漸不堪重任,并未平亂,而是接受了崔旰的賄賂,使得蜀亂取得了表面上的和平結局,唐王朝的軍政實現了脆弱的統一。大歷元年秋七月初,岑參一行經漢川入成都。大歷二年,岑參也就前去嘉州作他兩年前未能成行的刺史去了。嘉州屬西川節度使管轄,而此時,崔旰經杜鴻漸保薦被任命為新一任的西川節度使。崔旰是“因亂受職”,是擾亂綱紀的罪人。岑參在他的手下任職,心情郁郁,一直很不舒服。
罷官辭世
大歷三年七月,岑參的嘉州刺史被朝庭罷免了,這時他到任才一年。有學者推測岑參被罷官的原因有二:一是岑參為官清廉,而當時朝政腐敗,清官不能奪得時任宰相元載的歡心;二是岑參與上司崔旰貌合神離,也不討崔旰喜歡,崔旰入朝后還鎮,岑參就被免官,也可以窺見一些端倪。岑參被罷官后,曾先入成都一趟。他在太常徐卿處吃了餞行酒,就自外江泛舟而下,道經嘉州,過泥溪,至戎州(宜賓)。大歷三年冬,岑參自戎州掉頭北上,又回到了成都,此后,他一直客居成都。盡管被罷了官,岑參也留存一絲希望。但直到大歷四年秋,朝廷也沒有起用他。大歷四年,岑參寫出《客舍悲秋有懷兩省舊游呈幕中諸公》一詩,凄怨欲絕。岑參的最后一首詩是《仆射裴公挽歌》。大歷四年十二月,裴冕壽終正寢了,岑參為他作了挽歌。大約在這年年底,岑參在寂寞中于成都去世,客死他鄉。
詩歌創作
岑參詩歌中的成就在于他的邊塞詩,他吟誦著邊塞的風土人情,為盛唐邊塞詩著染上自己的一份色彩。此外,岑參的山水詩也占據了他創作中很大的篇幅,體現著他的藝術成就。
歷史成就
岑參對邊塞詩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他克服了傳統邊塞詩的陳規,不用樂府古題立題,他使七言歌行的形式與邊塞奇異的自然風光相輔相成,他的創作保持詩人“好奇”個性的同時又轉變為對悲壯的追求。他成熟地運用奇巧的幻想和夸張手法,借鑒了高適等人舒卷自如的體式,較好融合了樂府民歌手法,音節宏亮而意調高遠,藝術形式高超。岑參一生所作大量的邊塞詩極大地豐富了唐代邊塞詩歌,在岑參以前,征戍詩的內容多寫邊塞的苦寒和軍士的勞碌。而岑參的詩歌則突破了這一范疇,在邊塞詩中展現了西北邊地的奇異風光,拓展了邊塞詩的描寫題材和內容范圍,是同類詩歌中最優秀的作品,意奇、語奇、調奇,無愧高、岑并稱的榮譽。岑參山水詩的成就在于綜合各家所長,在接受前代詩人的長處時,結合自己的特點,創作出與眾不同的山水詩。筆法奇特,景物新奇,想象奇妙,意境清麗,作品淡中有濃,清中有麗。其山水詩風格繁富,不拘一格,其成就為王、孟之亞,而詩風之多樣,在盛唐山水詩中僅次于王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