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金富 (Chin-fu Hung,1946年-2019年2月20日),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臺灣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合聘教授。研究專長為元史,代表論著為《遼宋夏金元五朝日歷》。
基本資料
詳細介紹
自述
走上《元典章》點校之路
我三十多年的元史研究可籠統分兩期。前期以政治社會史為主,后期以文獻考釋為主。名曰籠統,因為我的專題研究頗賴文獻的考釋,而考釋文獻往往用以闡明政治社會史上的若干問題。
元史研究主要仰賴文獻。元代文獻基本上很少造偽問題,問題主要在于解讀的困難。一如其它朝代文獻,元代文獻也有誤抄誤刻以致無法通讀的問題。但是元代文獻有其特殊困難。首先是審音勘同問題。按今傳元代文獻,以漢文為大宗,蒙文次之,其它文字又次之,彼此可以對勘和證補,但是這需要熟諳多種語文、具備漢語音韻知識者始能勝任。漢字文獻中夾雜的外來語,即所謂譯語,或為人名,或為地名,或為其它專門名稱,我們不能理解其語源語義者仍然不少。最為難讀的是元代硬譯公牘。這類公牘,系由蒙古原文直譯而來,語匯為漢語口語,卻不遵守漢語語法,并且摻雜許多蒙古語、突厥語、波斯語等借詞,以致句法乖戾,詞語奇特,難以卒讀。舉一個簡單的例:“于內多一半是漢兒女直契丹達達小名里做達魯花赤有”云云,稍具蒙古語知識,了解不成問題,但是,對于不懂蒙古語的人,這已經就是天書,遑論更為復雜拗口的句子。
《大元圣政國朝典章》集前述困難于一書。傳刻上的錯訛隨處可見,部分譯語涵意仍然不明。俯拾即是的硬譯公牘既非漢語也非蒙語,倘若夾帶著傳刻上的錯訛,我們只能望字興嘆,茫然以對。
八十多萬字,兩千七百條的《元典章》,為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處理過的案件匯編,是最為原始的元代傳世文獻。我們從中既見到了蒙古大汗與其臣從一來一往的對話,也見到了田長宜三兄弟暴力收繼已有四個兒女的寡嫂的驚悚場面。內容豐富的《元典章》,是元史研究取之不竭的寶藏,無怪乎半個多世紀以來國內、外學者競相從事于其點校也。
迄今為止尚無人完成《元典章》的全文點校,原因包括前述重重困難。我的學養和能力遠遜于前賢,曷勝任之敢言。學然后知不足,我把點校《元典章》做為自我學習的工作。歷史研究畢竟必須建立在正確了解基本史料之上──這是我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