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鼐(1910年2月7日—1985年6月19日),字作銘, 浙江溫州人,考古學家、埃及學家,新中國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導者和組織者,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奠基人之一。
基本資料
詳細介紹
夏鼐于清華大學歷史系畢業。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獲英國倫敦大學埃及考古學博士學位。民國三十年(1941年)回國后先后任職于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0年至1982年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改屬中國社會科學院)副所長、所長。1982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兼考古研究所名譽所長。次年兼任國家文物委員會主任委員。是中國考古學會第一、二屆理事會理事長。曾獲英國學術院、德意志考古研究所、美國全國科學院等七個外國最高學術機構頒發的榮譽稱號,人稱“七國院士”。1985年6月19日去世,終年75歲。
夏鼐是中國的第一位埃及考古學博士,對古埃及串珠做了系統的類型學研究,對各類串珠進行分類。夏鼐十分重視在考古研究中應用現代自然科學方法。曾參加和主持殷墟、埃及艾爾曼特、巴勒斯坦杜布爾、河南輝縣商代、戰國至漢代的遺址和墓葬,北京昌平明定陵,長沙馬王堆漢墓等重大考古發掘工作。曾確認仰韶文化早于齊家文化,糾正了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關于甘肅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分期。發表一系列關于星圖、蠶桑絲綢及晉周處墓黃金帶飾的論文,為中國科技史研究作出重要貢獻。主要著作有《考古學和科技史》《中國文明的起源》《考古學論文集》《夏鼐文集》等。